剪辑逻辑的理论与原理

admin
admin 请大家共同维护好社区内容!

7 人点赞了该文章 · 6218 浏览

剪辑的基本任务

一、镜头的选择

1、意义的表达:镜头内容、镜头的景别、角度

2、可看性

1)动作因素:人物、景物动作、摄影机动作、镜头组接动作

2)造型因素:人物造型、环境造型、画面造型(光线、色彩、构图、轴线)

二、镜头的裁剪

1、选择镜头中的可用部分

2、确定镜头的长短,尤其是静止镜头

内容:基本长度

景别:视觉感知

光色:视觉感知

情绪:情绪感知

情节:熟悉或陌生

声音元素的影响

三、调整结构与掌握结构

 

【景别】指被摄对象在画面上锁在面积的大小,反映了一个镜头表现被摄对象的细腻程度。

哪几种景别,各自的特点

远景

表现广阔场面的电影画面。如果以成年人为尺度,由于人在画面中所占面积很小,基本上呈现为一个点状体。远景视野深远、宽阔,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远景画面还可分为大远景和远景两类。大远景主要用来表现辽阔、深远的背景和渺茫宏大的自然景观,像莽莽的群山、浩瀚的海洋、无垠的草原等。 在文艺片中常用远景较强的抒情写意功能 来表现某种情绪,或者通   过强烈的视觉对比获得一种节奏。

全景

一般表现人物全身形象或某一具体场景全貌的画面。全景画面能够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可以通过对人物形体动作的表现来反映人物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可以通过特定环境和特定场景表现特定人物,环境对人物有说明、解释、烘托、陪衬的作用。一般用来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及主体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与环境比较,全景有较明确的内容中心。

全景画面还具有某种“定位”作用,即确定被摄对象在实际空间中方位的作用。例如拍摄一个小花园,加进一个所有景物均在画面中的全景镜头,可以使所有景色收于镜头之中,使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具体方位一目了然。

全景是最合乎人眼日常观看习惯的,较之于其他景别,全景并不带来过度的视觉紧张。因此,全景常用来过渡或营造一种舒缓平和的意境。当全景与特写组接在一起时,形成两极镜头,造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能迅速的作用于视觉,并通过这种视觉震惊效果引起人们心理感受的震动。

全景也是最容易失去视觉中心的景别,无节制的使用全景会使观众很无趣而造成视觉疲劳。

中景

从人物来讲,中景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这种取景距离的画面,能给人物的形体以自由的活动空间,人物的表情和动作都清晰可见,同时还使人物不同周围环境气氛脱节,有利于交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影视作品中使用得最多的景别

 

中景是重要的,在有些场面中,少数人之间的关系比背景或任何一个人同背景的关系更重要,在拍摄这样的场面时,中景可以排除大部分可有可无的背景。同时,中景既可以表现人物的动作,也能够表现出人物的表情。所以,中景的适用范围很广泛。在一部影片中,中景镜头所占的比例较大,因而中景处理得是否得当,关系到影片造型的成败。

近景

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的画面,它的内容更加集中到主体,画面包含的空间范围极其有限,主体所处的环境空间几乎被排除出画面以外。

近景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它的作用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适宜于对人物音容笑貌、仪表神态、衣着服饰的刻画,突出人物的神情和重要的动作,也可用来突出相当的景物,是影视作品中大量运用的景别。

用它可以充分表现人物或物体富有意义的局部。

近景主要用以突出人物的神情或者物体的细腻的质感。“近取其神”、“近取其质”都说明了近景表现的特点。

利用近景可拉近被摄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容易产生交流感。如果您经常看新闻节目的话,各大电视台的电视新闻节目或纪录片的主播或节目主持多是以近景的景别样式出现在观众面前的。

特写镜头

用来表现人物肩部以上部位,从细微处来揭示内部特征。较之近景,特写更重视揭示内在的动感,通过细微之处看本质,可以把人或物从周围环境中强调出来。特写镜头既可以用来突出某一物体细部的特征,提示其特定含义,更可以用来表现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把人物某一瞬间的心灵信息传达给观众。

特写常常富有寓意性和抒情性,较为含蓄,能启发人们的想象力,但是它们往往蕴含着很多的思想内容。特写镜头是电影中最具奥妙的独特表现手法。

• 切入特写

被作为插入镜头使用。它是指前面较大场景中的一部分,它往往是用来强调主要的动作部分,它以一个重要人物,物体或动作表情,用一种充满画面的超常视点的景象,来使主要的动作得以突出性的继续。

• 切入特写有以下作用:

1、可以尽量利用叙述中的精彩部分。如重要的人物动作和反应,重要的对话,来做戏剧性的强调并引导观众的注意。

2、它可把重要的材料从所有不重要的材料中孤立出来,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一种动作上,一种特殊的物体上或一个有意义的面部表情上。

3、它是为了只呈现应该看到的而把所有其他的除掉。

4、可以把细部的动作放大,由于在中景和近景画面中,因素相对较复杂,观众看不清细部的动作,所以用特写把它放大给观众看,让他们的好奇心得以满足,增强观看的兴趣。

5、用以压缩时间经过。一个冗长的动作可以用一个切入特写的插入而把时间缩短,把那些重复的动作除去。如人做饭的过程。

6、有时用以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以掩护由于不匹配或动作不够而形成的跳接。

7、用以弥补看不见的动作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隐蔽着或难以靠近的操作,如电脑内部或一个烧炉的作业过程,这是就可以插入一个操作人员在操作或监视时的情形拍成的特写,用以替代不可见的那段动作过程。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无法记录下来的题材上。

旁跳特写

被用作岔开镜头使用。一个旁跳特写的画面内容与前面的场景有关,但它不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它描述的是与前面的场景同时在别处发生的次要动作。它与主要动作相隔,但无论它相隔多远,它都应直接或间接地与叙述连在一起。

• 旁跳特写有以下作用:

1、它可以用以显示屏幕以外人物的反应,有时候屏幕人物的一个反应比屏幕内重要人物的动作本身还重要。这种反应能够营造一种屏幕内外的交流。如现场节目+观众反应。

2、暗示观众应作何种反应。

3、显示相当动作作为重要事件的注释。如人类母子亲情+动物母子亲情;两人相恋+动物嬉戏过程等等。

4、用来对一个重要动作的推动并作为一个段落叙事的开始。如火车的汽笛表示开动,发号的枪响表示比赛的开始等等。

5、用来代替描述上不宜表现或毋需表现的场景。如战争、自然灾害、空难等场景,可用旁跳特写代替。

6、用旁跳特写来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在剪辑中:远景、全景称为全景系列。中景、近景、特写成为近景系列。

全景系列——重在展示空间,以环境为主以人为辅,强调画面的气势,有较强的抒情写意功能。

近景系列——重在刻画动作,以人物为主环境为辅,强调画面的质感,有较强的叙述和纪实功能。

景别在影视剪辑中的意义

一、决定镜头的选择

1、不同的景别表意重点不同

2、不同的景别情绪感染力不同

3、不同的景别节奏不同

4、不同的景别时间感觉不同

5、不同的景别运动强弱感觉不同

二、不同的景别组合方式决定了叙事表意的差别

1、用不同景别的镜头完整的、有层次的表现一个事件

2、合理安排景别以获得视觉上的流畅

3、通过景别的变化表现情绪的变化和差异

1

运用不同景别的镜头组合可以实现清晰有层次描述事件的目的。

 

• 前进式

• 后退时

• 循环式

• 积累式

• 两级景别

 

一、在剪辑时同机位、同主体、景别相同或接近得镜头要尽量避免直接连接,因为这样的镜头大多数情况下会出现视觉跳动。但有些情况下,尤其是在一些纪实性的节目,出于内容的需要,这样的镜头必须直接连接,为了使观众的视觉能保持流畅,就要采取以下一些补救措施:

①在上下镜头之间加一个5帧左右的闪白镜头

②插入反应镜头

③插入和上下镜头有关的空镜头

运动

被摄对象运动,摄像机固定称作镜头内部运动;

被摄对象相对静止而摄像机运动称作镜头外部运动。

被摄对象和摄像机一起运动称作综合运动

镜头内部运动剪辑点的选择

1) 剪辑点选在大动作转换的瞬间。使镜头的切换与镜头内主体动作转换一致。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得剪辑点隐藏在主体动作之中。

2) 剪辑点选择在画面主体的动静转换处,镜头内部主体动作由静转动或由动转静的瞬间是最佳的切换处。

3) 剪辑点选择在动作的间歇点或者完成点。镜头的切换点设置在一个动作的停顿处或者结束点。动作的间歇点和完成点都是运动中的静止点,此时切换,能使画面的剪辑节奏与现实生活中的运动节奏相互吻合,协调一致。

4)剪辑点选择在主体在画面中消失的瞬间。主体在画面中可能由于自身的运动或陪体的运动而消失在观众的视线中,这是剪辑点设置的最佳处。

5)出画入画是剪辑的最好时机

出画入画是指主体运动进入画框或者离开画框。在影视中入画意味着主体进入一个特定的时空之中,而出画则表示主体离开了原来时空进入一个自由的时空,其作用就相当于舞台的四框。因此影视经常用出入画来实现时空的自由转换和压缩。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既要符合生活逻辑又要简洁。出画入画恰恰是一个时空转换最简单的方法。

6)利用封挡的方式进行镜头的切换

最基本的原则是“动接动,静接静”

动、静指剪辑点的状态而不是镜头的状态

运动镜头的剪辑

1) 固定镜头之间剪辑点的选择。

第一种情况:如果固定镜头内的主体相对静止或基本静止,剪辑点的选择,事实上只要考虑镜头的长度问题,。

第二种情况:如果固定镜头中的主体是运动的,剪辑点的选择则根据主体动作或运动的方向、速度等方面的因素而定,这点我们在上文中已作了较充分的论述。

2) 运动镜头之间剪辑点的选择

第一种情况:两个镜头的运动相同、运动方向相同或相似。在剪辑中可视情况选择切换点,以造成“静接静”或者“动接动”的效果。

第二种情况:两个镜头的运动方式相同,运动方向正好相反的剪辑,一般把剪辑点选择在起落幅处。

第三种情况:两个镜头运动方式相异,如果运动速度相同()可以去掉第一个镜头的落幅和第二个镜头的起幅。

第四种情况:一组快速变焦推拉镜头或甩镜头在组接时,一般都要采用“静接静”即剪辑点选择在上下镜头的起落幅中。不可采用“动接动”——这样观众就看不清每个镜头的实质内容,镜头急速的变焦或摇移都会造成焦点模糊不清。因此,镜头连接处,短暂的固定画面是十分有必要的。至于是既留起幅又留落幅,还是不留起幅只留落幅,这要视情况而定。

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组接时剪辑点的选择

第一种情况: 如果固定镜头中的主体是相对静止的,那么当它和运动镜头组接时,一般采用“静接静”的剪辑,即运动镜头要保留适当的起幅或落幅。这种剪辑方法最大的好处在于视觉的连贯流畅。

第二种情况:如果固定镜头中的主体是运动的,当它和运动镜头剪辑时,

其剪辑点可以选择在主体动作结束处,这是一种“静接动”的组接方式,它的优点在于上下镜头过渡平稳,内容连贯;

也可采用“动接动”——在主体动作完成之前寻找一个适当的出点,在运动镜头的运动过程中寻找一个恰当的入点。

第三种情况:如果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的主体存在某种内在的、显而易见的逻辑关系,那么在剪辑点的选择上可以不考虑上下镜头动静的过渡问题,也就是说运动镜头一般不留起幅和落幅。

综合运动的剪辑点

1) 如果在剪辑中有一个综合运动镜头,而与之相连接的另一个镜头的主体是运动的,那么不论这个镜头是静止状态的还是运动状态的,一般采用“动接动”。

2) 如果剪辑中有一个综合运动镜头,与之相组接的镜头的主体是相对静止的。那么不论这个镜头是否存在外部运动,一般都采用“静接静”。选择剪辑点时都以镜头内主体的动作为主,在主体动作开始或结束时切换,再结合上下镜头运动的速度快慢及画面造型有机地组接镜头。

声音剪辑点

 

含义:声音剪辑点就是在电视剪辑中以声音元素为依据确定镜头之间剪辑点。

语言剪辑点

音乐剪辑点

音响剪辑点

语言剪辑点是以镜头中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语言之间的间隔、语速等)作为依据来确定剪辑点

主要包括解说词和对话。

1)解说词滞后于相关的画面。

2)声画对立,即画面与声音在内容情绪或者节奏风格上正好相反相成。如浙江台拍摄的电视散文《匆匆》

对话的剪辑

1、对话的场景分切原则

• 对话的一般场景。(23人)如动作不强,镜头的分切适宜多,短

• 对话少的场景。如人物多,动作性较强,镜头的分切应少,镜头应长短结合

• 对话多,人物多的场景。场面调度要灵活,人物调度和镜头的调度要紧密结合,可多采用运动镜头,镜头的分切适宜长。

2、对话剪辑点的选择

对话剪辑点可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五种处理方法。

(1)人物对话的平行剪辑即平剪(也称同位法)

 

(2)人物对话的交错剪辑即串剪(也称串位法)

 

音乐剪辑点是以音乐的情绪色彩为基础,以旋律节奏为依据,结合考虑画面造型因素,准确地选择剪辑点。

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其一是音乐和画面的关系;其二是音乐的拼接组合问题。

 

以纯音乐节目或者是以音乐为主的节目。包括MTV、交响乐、戏曲音配像等。

• 选择音乐剪辑点时主要考虑画面如何来表现音乐的主题、基调,怎样将音乐节奏视觉化。

• 剪辑点选择在音乐的节奏点上,并且通过景别和视角上的变化获得视觉上的节奏感。镜头运动力求与音乐的旋律线和情感线吻合。

 

为烘托画面气氛、渲染人物情绪而存在的配音。

• 在处理配音的剪辑点时,除考虑声画关系之外,更为棘手的工作是对音乐进行修剪、衔接,使得音乐在基调、色彩、节奏、长短上都与画面相配,而音乐本身在衔接转换时和谐流畅,无跳跃感,保持节拍、乐句、乐段旋律的完整性。《人间正道是沧桑》

• 其基本的要求是:在音乐剪辑中,音乐之间的衔接必须注意旋律的起伏高低,按照音乐的基本规律来剪辑。剪辑点要求准确,误差不能超过14帧,否则就会产生听觉上的不流畅

客观性音响剪辑可分为四种

1)拖声法剪辑,也就是说上个镜头画面切出后音响拖至下个镜头画面上。这样做除了可保证音响尾音的完整之外,还可使前一镜头画面所表现的情绪或气氛不至于因镜头的转换而中断,得以连贯而充分的发挥出来。

2)捅声法剪辑,也就是说下一个镜头在画面切入之前,其音响已先于画面出现在上一个镜头的画面中了。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剪辑法可以让观众对即将看到的画面心里产生一种预感和猜测,激起他们的期望心理。这种方法在新闻、纪录片中经常使用。

 

3)积累式剪辑,如果相连的一组镜头都有客观性音响,而且素材中每条音响的

长度较长。那么就可以采用积累式剪辑,也就是说,在这组镜头剪辑中,每次只做画面的切换而把音响依次顺延到下一个镜头中去。音响不断叠加积累,形成和声。

 

4)平剪法,即音响与画面同时切入切出。这是音响剪辑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法,十分真实。像新闻、纪录片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剪辑。

 

主观音响是指镜头中没有的声音,是创作者为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理而人为加入的一种音响。主观音响剪辑点要从剧情出发,根据情绪发展的需要,结合画面的造型元素作出合适的选择。

 

  线

• 定义:轴线又称之为关系轴线、运动线、180度线,是拍摄中为保证空间统一感而形成的一条无形的假想线,直接影响着镜头的调度。

规律:所谓轴线规律是指在用分切镜头拍摄同一场面的相同主体的时候,摄像机镜头的总方向必须限制在同一侧(如果轴线是直线,则个拍摄点应该在这条线的同一侧的180度以内)。

一、动 线

• 动作轴线也叫做运动轴线,是指被摄主体运动的方向、路线或轨迹。动作轴线是一条假想线,它可以是一条直线也可以是一条曲线。

二、关系 线

• 关系轴线是指两个以上静态主体每两者之间的假设连接线。关系轴线的核心是视线。

• 场景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轴线是以他们相互视线的走向为基础的。在只有一个演员的情况下,关系轴线存在于他和他所观察的事物之间,一般不能超过关系轴线到另一侧去拍摄。

骑轴拍摄:两个摄像机在轴线上背对背。

平行拍摄:两个摄像机的视轴互相平行,拍摄的分别是主体的侧面像。

30°法则:如果主体相同,要求上下镜头在视角上要有明显的变化,他们的夹角要大于30°

三、方 线

• 定义:是指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人物视线与能看到物体之间构成的轴线。

• 方向轴线不同于运动轴线,它必须是一条直线,要求摄像机的几位必须处于轴线的同一侧拍摄。

“双轴线”处理方法

1、以一条轴线为主,另一条轴线用骑轴镜头过渡拍摄

2、只以人物的关系轴线为主忽略主体运动轴线,用这种方式通常用来表现车中两个人的交谈,观众关注点是谈话的内容。

越轴的处理

一、在画面内显示其方向改变的合理性

1、插入骑轴镜头

2、插入运动主体转弯镜头等自然改变方向的镜头

3、越轴前插入交代环境的全镜头

4、利用枢轴镜头越轴

二、利用视觉缓冲现象合理越轴

1、插入与运动主体有关的事物的局部镜头

2、插入大动作来跳轴

3、插入主观镜头

合理利用越轴

1 以一定频率重复切换连接一系列越轴镜头   以获得强烈的节奏

2 用视觉上的不和谐暗示剧情

什么是转场

• 场面:侧重内在连贯式的转场

 

• 由场面构成的段落

:侧重于一种分隔切断

 

• 目的:分隔和连贯的作用,即将各部分内容分隔开来,同时用一种恰当的方式予以过渡连贯。可以使内容的条理性更强,层次的发展更清晰,也合乎观众的视觉心理。

 

• 心理的隔断性:心理上的分隔感

• 视觉的连续性:视觉上的连续感

小段落:强调视觉的连续性

大段落:强调心理的隔断性

• 时间段落:日景、夜景、

春天、冬天

• 空间段落:内景、外景

学校、工厂、城市

• 情节段落:开始、发展、转折、高潮、结束

• 节奏的变化,满足欣赏时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特技转场:就是利用特技手段来完成场面之间段落之间的分隔与过渡。

• 职能:

1.让观众明确意识到场面与场面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分隔、层次;

2.实现平稳顺畅的过渡;

3.制造一些直接切换不能产生的特殊效果,比如使用叠化使上下镜头之间有短暂的重叠、融合,这样组接比直接切换显得舒缓、柔和、自然。

• 特技转场的优点:

• ①可以使作品的段落层次十分清晰,叙述节奏更加突出;

• ②可使节目形式富于变化。

• 特技转场的缺点:

• ①人为痕迹过于显露,制作意识强烈,在纪实类影视作品中不宜多用;

• ②过多地使用特技来分隔,容易造成作品结构的松散和节奏的拖沓,缺乏整体感。

1、叠化:

上下两个镜头交叠,前一个镜头的画面逐渐浅淡的同时,后一个镜头的画面逐渐清晰。特点:X形变化

• 不仅被用来转场,也常用于镜头的组接。

• 第一:时间的转换,表示时间的流逝

• 第二:表现梦幻、想象、回忆,称为化出、化入

• 第三:表示景物琳琅满目

• 第四:用于补救视觉不顺的情况

• 第五:情绪的渲染

2、淡入淡出

• 特点:

一个画面的清晰度、色彩的饱和度逐渐淡下去,淡成白场或黑场,下一个画面的图象清晰度、色彩饱和度逐渐浓重起来,直至正常植。前后镜头的无重叠画面,信号是V形变化

• 用处:视觉和心理上的间歇感较强,常用于大段落的转场。

无技巧转场

就是两个镜头之间的直接剪辑来实现转场。

 

• 无技巧转场的优点:

• ①简便经济实用;

• ②较之技巧转场,虽然画面形式上不那么花哨,但是自然、真实;

• ③可以省略不必要的过场戏,缩短场面、段落之间的时空间隙,使之紧凑。

 

主要考虑画面的合理过渡因素

• 相似性

• 逻辑性

• 比喻性

• 过渡性

1.出画入画转场

• 前一个场面的最后一个镜头的出点,选择在主体走出画框;后一个镜头的入点,选择在主体走入画框前。

特点:上一场“出画”在视觉上造成短暂空白和悬念,在下一场第一个入画镜头中立即得到回答。因此显得十分顺畅,节奏明快,而且显得客观平和。

需要注意的问题:要处理好相同主体出入画的方向问题。包括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

 

2.特写转场

• 特写转场是指无论上场戏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何种景别,下场戏的第一个镜头都用特写景别。

• 常见的手法是,特写拉开,或者特写——中景(近景)的后退句式。

特点:特写转场利用特写镜头主体从环境中被明显分离的空间特点来造成上下场之间的隔离,同时在特写中被强化的细部(细节)能有效地吸引观众符合其由小到大的视觉心理。

 

3.两极镜头转场

• 两极转场是指转场前后的两个镜头的景别是两个极端,也就是说这两个镜头有一个是全景或远景,而另一个是特写。利用两极镜头的景阶落差大这一特点实现转场。

特点:两极镜头在视觉上给人以大开大合的感觉,通过镜头间明显的反差,充分调整观众的观赏兴趣。同时将两极镜头放在两个段落开头或结尾处也符合观众的视觉经验。

两极镜头转场有两种情况:

• 其一是前一个镜头是全景,后一个镜头是特写。等同于特写转场;

• 其二,前一个镜头是特写,后一个镜头是全景。

• 注意:这种手法一般在较大段落的转换时适用,它能造成明显间隙性的段落感。但是在场面之间转换则不宜使用,它容易造成叙述的中断感,影响叙述的流畅。

 

4.相同、相似主体转场

• 这是利用转场前后的镜头中相同主体或主体在形状、动作上的相似来实现上下场的过渡。

特点:观众很容易理解,因此显得自然、流畅。

• 相同、相似主体转场一般都使用近景或特写,这样可以使主体从背景空间中分离出来,排除其他次要环境因素的干扰,较好地引导观众的注意力随画面趣味中心的转移而转移。

5.主观镜头转场

• 主观镜头是指摄像机模拟画面中主体(一般是人,也可以是动物)的眼睛,去拍摄他()的视线所看到的景物,用主观镜头转场就是前一个镜头是人物看的动作,如抬头看、转头看、凝神定睛地看,后一个镜头中他所看到的景物实际上是在另一个场景之中,这样就同时完成了场景的转换。

6.空镜头转场

• 所谓空镜头是指以交待环境、渲染气氛为目的的只有景物、没有人物的镜头。(视频8-6

• 运用空镜头转场,往往会使段落之间有明显的间隔效果,可以让观众回味前一场戏的情节和意境,或者得以喘息,能稍微缓和一下情绪,同时为下面的戏作铺垫和准备,空镜头可以使上下两场情绪气氛或节奏反差较大的段落顺利地实现过渡。

7.运动镜头转场

• 所谓运动镜头转场就是利用摄像机机位的移动和视角焦距的改变,来进行场景转换。

• 运动镜头转场在影视中有一种特例被广泛使用,那就是在两个场面之间用一个甩镜头,使不同的时空连接在一起。运用这种手法处理时空,简练而且别具风格。

8.挡黑镜头转场

• 是指前一个镜头主体走近摄像机直至身体挡黑摄像机镜头,后一个镜头主体从摄像机镜头前(黑画面)走开,这时时空已经改变了。(视频8-7

用这种方法转场,前后两个镜头的主体一般是同一主体,但也可以是不同的主体。事实上挡黑镜头转场是利用摄像机获得的一种淡出淡入效果,其优点是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但是过于戏剧化,所以在电视新闻和纪录片中很少使用。

9.逻辑因素转场

• 利用转场前后镜头内容上的一致、因果、呼应、对比等逻辑因素进行场景转换。

10.叫板式转场

• 利用对话、台词和画面的结合来达到转场效果,常见的叫板式转场是每前一个镜头剧中的某一人物提出疑问,在后一个镜头里马上有人回答,而这时时空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也把这种形式称作叫板式蒙太奇,在影视剧中运用较多。

叫板式转场不仅限于台词之间,还可以是解说词与台词(采访)之间进行,这在电视专题片,尤其是一些政论片中运用得较多,经常是在前一个时空中,用解说词提出问题,然后由某人的采访(采访时空)来回答。

 

11.拖声、捅声转场

• 拖声转场是指前个场面的最后一个镜头的画面终止后,声音顺延到下一场面的第一个镜头,而这个镜头的声音依然是同步的。

拖声、捅声转场事实上是通过上个镜头的声音和下个镜头的画面,或者上个镜头的画面和下个镜头的声音进行交融叠化,实现上下场时空上的分隔和视听上的连贯。

叙事剪辑

• 定义:叙述一段剧情,展开一系列事件

(叙述故事,相当于文学创作中的描写与叙述),目的是交代情节,展示事件的发展——讲故事

影视叙事的特点

叙事事件和被叙述的事件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1次序关系

• 事件按本身的物理过程发展

• 叙述过程是非线性的

同一行为在两方面的延时关系不一致

2在内容层面以叙事者的视点建构故事

在叙事时是多视点、多人称

• 二、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共同进行叙事,两者的关系多元化

• 统一,共同以同一个视点叙述事件

• 平行,叙述不同的事件,或者以不同的视点叙述事件。

 

叙事剪辑的特点

• 注重镜头记录、揭示功能。

• 时间上是连续的,空间上是一个整体(即使不是同一空间)表达事件的发展和运动的连贯。

叙事剪辑组接镜头的依据

• 以生活逻辑为组接镜头的依据。

• 从两方面去考虑:

• 连续性:外部画面造型因素和主体动作的连续,一个事件

• 联系性:多个事件内容上的有机联系,因果关系,不同主体,不同时间,地点发生事件的连接

1)常规法(分解法):一个动作分两个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镜头,上下镜头各保留动作的一半。常规动作常采用,如走路、握手、喝水等。

• 前提:动作快慢一致,运动速度相同,景别与角度没有特殊变化。如果走路剪辑,要注意左右脚的配合。

• 剪辑点:动静的转换处。

2)变景法(增减法):一个动作分两个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镜头,上一个镜头保留动作的三分之一,下一个镜头保留动作的三分之二,或者反之。

• 适用于:景别角度变化大,如全景到特写,或动作速度不一致,或人物情绪不连贯。

• 原则:景别大,长,景别小,短;

• 方法:动中剪,如转身、弯腰、抬头等

同一空间的叙事场景过程分解和组合的方法:

1、单个镜头完整纪录,长镜头,场面调度,观摩《克来默夫妇》父子起床

2、一个主镜头,插入若干短镜头

3、两个以上的主镜头交错剪辑,多视点

《廊桥遗梦》

表意的剪辑

表意的剪辑其目的不是叙述情节,而是用一种作用于视觉和听觉的象征性的情绪表意方法,直接深入事物的深层,去表现富有哲理的意义。它以镜头的对列为基础。

(一)表意剪辑的特性

1

它是以镜头的对列为基础的,相连镜头中表现的主体不同

 

2、不是以叙事为目的,而是为了表达情感、情绪、心理或思想

3、不以时空的逻辑顺序作为镜头组接的依据,而是以镜头间一种联系的意义为依据

4、镜头在对列中产生暗示和隐喻的效果

5、这是一种作用于视觉和听觉的象征性的情绪表意的方法

6、他的意义和作用的产生是依靠观众的联想来完成的,必须有观众的创造性参与

(二)表意剪辑的功能

1、创造思想

2、创造节奏

3、创造隐喻

4、创造情绪效果

(三)表意剪辑的结构形式

1、对比的剪辑

 

• 通过镜头之间内容和形式上的强烈对比,产生相互映衬的作用,以表达作者的某种寓意。

 

• 不同主体:

• 同一主体:今昔对比、色调、影调对比

• 近比式:前后镜头

• 远比式:同一地方,年轻时和年老时两次不同的见面

2、平行的剪辑

3、积累的剪辑(重复)

• 重复出现,创造强调、渲染、对比等效果

• 完全式重复:内容、形式都重复

• 变奏式重复:战争场面

4、隐喻的剪辑

• 两个镜头并列,由关联中产生心理上的冲击,促使联想和想象

• 本体:具有实在意义的叙事元素

• 喻体:虚拟的远离叙事环境的表现元素

• 本体、喻体的选择考虑:1、理解和接受的相连性,2、独创性和新颖性

时空结构

电视叙事中对时间-空间的整体安排

结构的完整内涵

• 总体时空结构

• 段落时空结构

• 镜头时空结构

 

总体时空结构

1、线性时空结构

• 特征:1、明显的事件线索、因果关系

2、布局严谨、过渡自然

3、线索单一

• 剪辑依据:

1、时间发展

2、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

3、空间位置视点变化

• 缺点

• 很难对客观世界的复杂形态作多侧面全方位的反映,其包容性较差,而且很容易造成自然主义泛滥。

 

2、串联式时空结构

影片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故事的叙事时空,各个叙事时空相互完整和独立,它们在叙事过程中没有互相穿插地呈现,一个叙事时空呈现完后接着另一个叙事时空的结构形式。

• 串联式结构创作要点:

• ①保持各个板块内容的相对完整和线索上的单一清晰,时空的跳跃不宜太大;

• ②要注意各板块之间的转换,既要给观众一个提示,又不能让观众感到一种意义上的中断。③要注意板块的选择上既要维持各自的相对独立,又必须能被创作者的一个意义或主题所统领,使得它们在一种意义的整合结构上成一个整体。

 

3、并联式时空结构

• 影片中一般只有两个或三个故事的叙事时空,而且这些故事都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有时各个叙事时空中的许可场景时空交织呈现。并联式时空结构特征:更强调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加观众认识生活、认识某事物的深度和广度。

 

4、交错式时空结构

• 这种时空结构也被称为“网状结构”,它的核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时空中的片断的有机交错,把两条以上存在着内在联系的线索,按照因果、对差、对比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安排,以此来推动事件的发展和主题的表达。

• 交错式空间结构与串联式时空结构的主要区别:各个叙事时空是交错地穿插呈现。

 

5、内含式时空结构

• 这是一种比较戏剧化的时空结构形式,是指从一个时空中引出第二时空,再从第二时空中引出第三时空等。其中包含的故事是框架,内含的故事是核心。

6、重复式时空结构

• 影片的叙事时空只有一个,但却多次重复呈现,使得这个故事变成了具有多种说法的多个故事,通常这种重复呈现是依靠梦幻或回忆来实现的。

7、意识流时空结构

• 根据人的意识流动性和连续性,打破了时间、空间、地点的界限,把时间、地点自由地交叉起来而不是为中心事件服务,完全是按照人的潜意识的不规则活动而混在一起的,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影视节奏

定义:是各种视听元素和内容元素运动变化的产物,它作用于人的情绪,是保持观众注意力、激发情感共鸣的重要环节。

 

镜头的长短和节奏的关系

• 镜头的长短决定作品的剪辑率

• 剪辑率:单位时间内镜头个数的多少

• 剪辑率和节奏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剪辑率越高,也就是镜头越短,节奏越快,但,快节奏不是一味缩短镜头长度就能实现的,同样的剪辑率,一组是很短的镜头,到后面,观众心理上会觉得节奏开始变慢。另一组是镜头不断缩短,观众会感到节奏越来越快。

 

1、镜头主体运动节奏

• 主体运动速度、方向、幅度会对视觉节奏产生明显的影响。主体运动快,节奏快,主体运动慢,节奏感慢;在主体动作中“动接动”,节奏加快,在动作暂停处”静接静”,节奏放慢;同向主体动作的顺势而接,节奏相对流畅、平稳,反向主体动作交错连接,节奏变得活跃、视觉跳动。

 

2、摄像机运动节奏;

• 摄像机的运动速度的快慢方向同样与主体运动一样,可以通过速度方向的改变来产生不同的节奏感受,而且,运动摄影能够给予静态物体以运动的效果,产生出节奏的变化。

 

剪辑节奏的控制

一、处理内外节奏的关系

• 内部节奏:情节冲突、人物情绪

• 外部节奏:长度、转换次数、方式

• 相互配合

二、如何形成快节奏

1、短镜头连接

• 逐渐加快,即逐渐缩短镜头的长度(剪辑加速度)

• 剪辑的积余效果:在第一个镜头形成的震惊感还未消退之前接第二个镜头,依次剪辑可以达到很强的内在节奏感。如果在震惊感已经消退之后在接第二个镜头,或在第一个镜头的震惊感还未形成之前就接第二个镜头,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2、选用本身节奏感强烈的镜头

3、注意节奏的变化,通过节奏的对比提升节奏。

4、利用节奏感很强的声音

 

三、如何形成慢节奏

1)长镜头

2)本身节奏感舒缓的镜头

3)节奏感舒缓的音乐

 

 

 

实用剪辑技巧

剪辑手段 剪辑的各种处理方法及其规律。电影的剪辑手段,主要是为了保证人物刻画的鲜明性、故事情节的连贯性、时间空间关系的合理性、节..

剪辑手段

剪辑的各种处理方法及其规律。电影的剪辑手段,主要是为了保证人物刻画的鲜明性、故事情节的连贯性、时间空间关系的合理性、节奏处理的准确性。

    常见的剪辑手段有以下几种:1.为了调整时间空间关系,或延伸时间扩大空间,加重戏剧渲染和调整节奏,采用分剪多用、反复插接和移植借用的手法;2.画面中间挖格省略法和画面拼接延长法;3.声带的删挖、串改移位法;4.利用动作衔接镜头和利用动作错觉转换镜头法;5.为了取得情绪外延的回味或突兀的震惊效果,采用镜头长度的特殊处理;6.利用短镜头的反复跳切增强剧情节奏感,和利用静态的短镜头跳切造成动势感;7.利用特殊的“剪辑留格”(指动作和镜头运动后的停顿格数所造成的稳定瞬间)起到电影语法上的标点符号的作用;8.运用隐、显、化、划、叠印等附加的光学技巧或专用的特殊技巧作为场面、段落间的过渡;9.戏剧段落的移位调整和增删10.对音乐、语言(对白、旁白、独白、内心独白、解说)的剪辑和自然音响的配置。对不同题材和不同风格、样式的影片,可使用不同的剪辑手段。

剪辑

一种特殊的蒙太奇手法,是由特写镜头直接跳切到全景镜头或由全景镜头直接跳切到特写镜头的组接形式。两极镜头的组接能使剧情的发展在动中转静或在静中变动,产生特殊艺术效果。影片运用这种组接形式给予观众的直感极其强烈。节奏上形成突如其来的变化,产生一种特殊的效果。

阶梯式镜头剪辑

一种特殊的蒙太奇手法。在同一方位上,对同一人物从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逐步跳切的画面组接,或反过来从特写依次跳切到全景的画面组接。这种手法只有在特定场景中,为了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强调造型的对比,渲染气氛,加.强节奏,才能运用。

变格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剪辑者为达到剧情的特殊需要,在组接画面素材的过程中对动作和时间空间所作的超乎常规的变格处理,造成对戏剧动作的强调、夸张和时间空间的放大或缩小。是渲染情绪和气氛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直接影响影片的节奏。变格方法有:1.摄影机以常规速度拍摄,但是导演和剪辑师为了突出渲染某一场戏的特殊气氛和戏剧效果,而用剪辑手段拉长或缩短某一事件或某一悬念的发生、发展直至结局的时间过程和空间距离,用以加强观众对所发生的事件的印象;2.为了突出某一人物的情绪和动作的强度而在剪辑过程中剪掉某些动作过程。

分剪

剪辑技法之一。将一个镜头剪成几段,分别在几个地方使用。有时是因为所需要的画面素材不够,但已无法补拍,不得不把一个镜头分作几次使用;有时是有意重复使用某一镜头,以表现。某一人物的情思和追忆;有时是为了强调某一画面所特有的象征性含义以发人深思;有时是为了造成首尾呼应,从而在艺术结构上给人以严谨而完整的感觉。如果分别在几处使用的同样画面的镜头是按剧作结构和导演构思事先拍摄好的,则不属于分剪技法之列。

挖剪

剪辑技法之一。解决某个镜头内,在拍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遗憾和不足而采取类似医学上外科手术切除的办法,来抠掉诸如某一多余的表演过程、某一过长的停顿,以及由于摄影机运动过程中某一推拉摇移动作与演员表演配合不准等必须剔除的画面段落的技术措施。

拼剪

剪辑技法之一。用拼接来补救画面长度的不足。有些画面素材由于拍摄过程中的种种原因和困难,效果不理想。如拍摄野生动物活动的镜头,动物不听指挥,更不能满足拍摄人员的一些特殊要求,只能听其自然。因而有时虽然拍摄多次,拍摄的尺数也很长,但可用的尺数却很短,达不到所需的长度和节奏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同样或相似画而内容的备用镜头,就把它们当中可用的部分剪下来,然后拼接在一起,以达到画面的必要长度。

分剪插接

剪辑技法之一。为加强戏剧效果或弥补拍摄过程中的缺憾和不足,而把表现一定动作内容的两个镜头,分别按比例分割成两段、三段以至更多小段,然后按故事发展顺序交替组接起来的重要剪辑手段。使用分剪插接的方法,可以解决以下两种类型的问题:1.在剪辑过程中有时发现某两个镜头或某一组镜头(如两个人物谈话、争吵、追逐或互相射击),如果按照原来分镜头剧本所规定的排列顺序原封不动地组接在一起,就显得镜头过长,节奏太慢,人物间的情绪交流和心理反应不能及时而迅速地表现出来,既减弱了戏剧冲突的强度又冲淡了应有的艺术感染力。为此就需要运用分剪插接的手段,对原有素材作重新分切组合的处理,以改变原来的缓慢节奏,使之紧凑、流畅、明快;2.有时规定情境本身要求清晰地表现出某个人物对其一事件、某一句话的反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强烈变化的内心活动和两种互相矛盾着的思想互相撞击时进发出的火花,但在剪辑过程中发现恰在此时此处拍摄的素材缺少表现上述内容的一些镜头。布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把原有素材中已经用过然而又符合规定情境要求的某些镜头的剪余部分拿来,根据需要把它分割成两段以至数段,和与之有关的其他蒙太奇因素穿插在一起,反复交替使用,僧以渲染某种情绪和气氛,揭示某种涵义或借以加强某一戏剧高潮。

插入镜头

亦称“夹接”。在一个镜头中间切断,插入另一个表现不同主体的锐人。插入镜头有两种:一种是作者和导演为了揭示某一人物生活经历中的一个侧而或者隐私,而花一场戏的进行过程中(比如一个人正在马路上走者或坐在汽车里向外看)突然插入一个代表人物主观视线;表示他意外地看到了什么人和事以后的直观感受或引起了联想的镜头。另一种与挖剪有密切关系。有时为了挖剪后的镜头不露痕迹,不产生跳动感,而不得不用插入镜头作间隔。

夹接

1)动接动

两个在视觉上都有明显动态的相连镜头的切换方法。动接动应与动作剪接点严格区分。动作剪接点是同一主体的镜头切换方法,而动接动则是不同主体镜头的切换方法。例如:上一镜头是行进中的火车,下一镜头如果接沿路景物,那么,一定要接和火车车速相一致的运动景物的镜头,这样才能符合观众的视觉心理要求。动接动也包括各种运动镜头的组接。在剪辑处理中,要紧紧抓住各种动的因素,如人物的运动、景物的运动、镜头的运动等,借助这类因素来衔接镜头,节奏上可以流畅而自然。

2)静接静

在视觉上没有明显动感的镜头切换方法。在电影表现方法中,没有绝对的静态镜头,特别是故事片,每一个镜头的存在,对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塑造,都有积极推动作用,因此,静接静是相对而言的,多数是指镜头切换前后的部分画面所处状态。例如:甲听到乙在背后叫他,甲转身观望,下一镜头如果乙原地站着不动,镜头就应在甲看的姿态稳定以后转换,这样才不会破坏这场戏的外部节奏。因此,静接静也同样是保证镜头转换流畅的一种组接方法。有时静接静用于以心理动作为依据的情绪贯串,舍掉外部动感明显的镜头转换,采用寓情于静的镜头组接,渲染深沉凝重的情绪。静接静还包括在场景段落转换处和各种运动镜头之间在头尾静处的组接;它更多注重镜头的连贯性,不强调运动的连续性。

3)静接动

动感不明显的镜头与动感十分明显的镜头的衔接方法。静接动是镜头组接的特殊规律。由上一个镜头的静止画面突然转换成下一个镜头动作强烈的画面,其节奏上的突变对剧情是一种推动。值得注意的是,前面镜头的静止画面中往往蕴藏着强烈的内在情绪

4)动接静

在镜头动感明显时紧接静感明显的镜头的衔接方法。是镜头组接的特殊规律。相连的两个镜头,如果前一个镜头动感十分明显,接上一个静止的镜头,会在视觉上和节奏上造成突兀停顿的感觉。但是,这种动静明显对比,是对情绪和节奏的变格处理,在以运动见长的影片构成中,动接静的特殊作用甚至超过静接动的某些效果,在特殊节奏变化的转场处理中,可以造成前后两场戏在情绪和气氛上的强烈对比。

动作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借助人物、动物、交通工具或战争工具等动作和动势的可衔接性以及动作的相似性,作为场景或时空转换的手段。例如,用人物定向镜头堵满画面以结束一场戏,接着再用人物离开镜头走向某处以展开另一场戏。用汽车、坦克、飞机的动势,驰过或堵住镜头,然后再接其他交通工具或人物离开镜头;再如某场戏末尾女主人公动手打男主人公一个耳光,下一场戏开头接男主人公痛苦地扑倒在自己的床上。通常用汽车、火车的轮子飞转与飞机的螺旋桨相接这类手法转换场景,也属于动作转场的剪辑。

特写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用特写画面来结束一场戏或从特写画面展开另一场戏的剪辑手法。前者指一场戏的最后一个镜头结束在某一人物的某一局部(如头部或眼睛)或某个物件的特写画面上;后者指从特写画面开始,逐渐扩大视野;以展现另一场戏的环境、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处理手法。用特写画面来结束一场戏,或用特写画面展开一场戏,都是为了强调人物的内心活动或情绪,有时是为了表示某一物件、道具(如钟表、闪动着的红灯、十字架等)所含有的时空概念和象征性含义,以造成完整的段落感。特写转场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在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人物的表情或某一物件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就转换了场景和叙述内容,而不使人产生陡然跳动的不适之感。

语言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利用后一场戏对白首句与前一场戏对出末句的衔接或重复的行机联系来达到场景转换的自然过渡。

音乐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用音乐手段达到场景自然过渡的技巧。打破音乐与所配画面的起止处完全同步的传统格局,把音乐向前一场戏画面末尾或向后一场戏画面开始处延伸一定的长度。这一技巧如果运用得好,可远远超出转场功能的范围,音乐与画而配合后使某一特定场景产生特殊的感染力。有时它能使人沉浸在对美好事物的回味少,有时则能给人造成对即将降临的灾难和不幸的预感。

音响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利用音响元素,借助两场戏首尾相交之处音响效果的相同、相似或串位(导前或延续),以达到场景的自然转换。还用这种转场的音响效果作为唤起人物和观众回忆与联想的艺术手段。

景物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借助景物镜头和两场戏之间作为间隔的手段来表示场景的转换。景物镜头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以景为主、物为陪衬的镜头,用这类镜头作转场剪辑,既展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景物风貌,也表现时间和手段的变化,又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段。另一种是以物为主、景为陪衬的镜头,如田野上的拖拉机驶过镜头,海上的X只、城市街道上的汽车和马车驰过镜头等等。很多影片都利用各种交通工具驶过镜头或用静物(如建筑物前的圆柱、雕像、室内的陈设)挡住镜头作为转场手段。

情绪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利用情绪渲染的延续性作转场处现。当人物的情绪渲染达到饱和点,观众沉浸在激情的感染中时,借助情绪的贯穿性来转换场面,紧凑而不露痕迹,起到承上启下,一气呵成的作用。

光学技巧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用光学印片方法印出的附加技巧表示时空和段落的转换。是传统的电影手法。这些手法并有省略时间和空间过程的作用。在传统的电影形式中,为了表示时间和空间变化,往往在场面、段落之间,特别是在大的情节段落起伏之间运用诸如“叠印”、“化出”、“化入”、“渐隐”、“渐显”和“划”之类的技巧。在一般情况下,用“叠印”表现回忆,用“渐隐”、“渐显”、“化出”、“化入”表示时间过程和空间的转换,用“划”表示一些内容单一、篇幅简短、快节奏的纯属交代性质的过场戏的时空交替。但因每部影片风格不同,在用法上也不尽相同。

为何有些片子仅仅是硬切而已,但却看起来很流畅,其实一个片子的流畅与否与使用了多少转场特技没有关系,电影中的剪辑方法无非是:1硬切、2叠化、3淡入淡出。

很少使用一些稀奇古怪的转场。 但是能够达到让你根本不注意这些细节而被情节所吸引,这就是剪辑的精髓所在:用画面讲故事。

有些人指出流畅的秘诀是动接动,其实这并不是唯一方法,剪辑还有静接静、动接静、静接动,效果要因片而异,都一样能剪出很流畅的片子。 画面剪辑其实没有太多的限制,可以自由发挥,但是有一些准则是不能违背,比如说动接动:

1、既然是动接动,那么画面就不能是死的(固定画面),必须要有”推拉摇移跟升降”中的任意一个,如果碰上死画面,到PMAE等软件中作推拉!!清晰度虽然有一点损失,但比起损失画面流畅感来说,要划算得多。

2、两个画面不能是相同景别相似机位(通常情况下,同机位剪辑是大忌,除非你追求特殊效果)

3、不能等画面运动到落幅才接,(简单说快定住或定住后)这样会影响流畅感,很多人以为画面一定要长到看清楚才行,其实画面剪辑也是一种调动人想象力的技巧,一个很短的镜头因为人的经验、想象,自然而然的把未表现的内容当成是已表现。

4、动的要有根据。如果是一个人在到茶壶喝水,那么镜头的逻辑关系就应该是:手拿茶壶、开盖(如果有)、另一只手拿杯子、倒水、水满……(基本上正常的规律),如果顺序颠倒,这组镜头就会看起来别扭。

5、注意节奏。节奏有两种,1:所表现的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的内在节奏。这是本来就有的。 2:外加的如音乐、噪声、 这是人为的、利用外加因素控制节奏。

一条片子不能没有节奏,所谓流畅感其实就是剪辑中的节奏对人的冲击带来的心理影响。 呵呵呵呵,讲了这么多,其实这些内容讲是讲不太明白的,最好能实地演示……..大家有兴趣就学点理论知识吧……..

冰人 :因半路起家对剪辑理论知之不多,研究了很多片子,发现好的片子的剪辑无论是硬切还是转场效果,都是信手拈来,没有定律。而我剪的片子不用”淡入淡出” ,总觉得有跳跃感,可能是心理作用吧,还有就是转场效果中翻白淡入淡出也用的比较多,但我用起来总觉得很别扭,不知道那方面差了火候,又不知道个所以然。

blue7:其实也不是太复杂,你有没有注意好的片子的声音??这些好片子如果不听声音、光看画面,你是不是也会有跳跃感??:)我不知道你剪的片子有没有同期声,声音的连续是很关键的,有的片子完全用声音来贯穿整个情节,可能你的片子加上了音乐、一些现场声效后会好得多。

另外在前面的基础上加一条:不能跳轴!! 跳轴通俗地说就是摄像机的机位不能发生混乱。就比如说看足球,你有没有发现所有的摄像机都在一边?? 你想如果全景上中国队从左向右攻过去,而到了特写却看见申思带球往左冲,然后中景又变成从左向右,再变成从右向左,那这场球赛肯定看晕过去:) 当然,我们做片子遇上这种对轴向要求严格的情况不会太多,但是你剪片子的时候如果碰上画面之间过渡很别扭,但景别没问题、动作也连贯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那很可能跳轴了,去找个机位相反的镜头吧!!或者到编辑软件中把画面水平翻转(呵呵,碰上有文字之类你就穿帮了)

翻白淡入淡出我们一般叫“白闪”,能够制造出照相机拍照、强烈闪光、打雷、大脑中思维片段的闪回等效果,它是一种强烈刺激,能够产生速度感,并且能够把毫不关联的画面接起来而不会太让人感到突兀,所以适合节奏强烈的片子,如果不择时机乱用,反而会更显的乱七八糟………………噗!噗!噗!噗??—来人啊,把这个拿着闪光灯乱拍的家伙弄走!!

还有一点:闪的时候必须和音乐的节拍相吻合,或者上音效(卡嚓、呼、.

右边例子是我们拍的一个小品,带有武打风格(呵呵,拍得好辛苦),讲的是一个石商(由本人扮演,穿短衣端褂的那一位哦)会见泰州名臣储罐,和他比武对词的一段戏。 拍的那天下起了雷阵雨,把我们急坏了,可转念一想:专门去搞雨景,还得找消防队,折腾半天,更何况没有经费(这个片子才用了100元),老天爷长眼,免费给我们置景,嗯啊好干脆在雨中拍吧!! 这段场景总共14个镜头,前面一段描写石商与储罐第一次交手,不分上下,接下来用4个空镜头(天、树、草、水每个1-2秒)夹白闪,配合呼呼的音效、还有雨声,制造出了两个高手对战之前紧张、压抑的气氛。 在这里白闪的时间大约为闪入:3-5帧,闪出:12-15帧。为什么要这样??这是由于人眼的瞳孔对于突发的强烈闪光来不及缩小调整“光圈”,而强光消失后“光圈复位”又有一个恢复期,造成前快后慢的特点,别小看这个,这可是个仿真过程哦:)

另外,这4个空镜头无一例外都是固定镜头,镜头本身反映出的是信息是“静”,而快速切换的画面又赋予了这个片段的速度感,最终制造出了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效果,平静隐藏着一种力量、一股杀机。换了运动画面,就不一定有这效果好,反正我想象不出来。可见静接静同样可以制造快速眩晕的速度感、压迫感!

其实剪辑水准和所处环境、经验很大的关系,毕竟我在电视台,每天就在剪剪剪……就象Ting一样,每天在做片头、所以随时可以拿出一大堆例证。,几百上千条片子从手里过,再差的水平也练出来了!再说,剪辑和做片头不一样,没有这么多的技术东西,人人都可以,所以要提高到一个水准,很快!有好的老师带,半年就可以剪得很漂亮了! 当然,越是简单,往高层次里带的沟也越难迈,剪辑也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再回归到简单的过程,最终吗 ……..剪电影喽!

剪辑的一些实用方法

 

一:影像剪辑者必备

•在有限的素材中找出最好的表情和动作的眼力、

•剪辑素材并发现它们与下一画面连接的剪切的能力、

•运用影像和选择音乐的能力,以及制造旋律和情节的创造力。

•剪辑者还要赋予由连续的静止画面所组成的电影以跳动感,给影像注入生命。

剪辑者会自然而然地在众多的镜头中找出最棒的表情,找出哪一点是剪切点,这就是剪辑的旋律感。与此同时作品的全貌也会在许许多多的摄影素材中慢慢呈现出来。透过素材,看到作品应有的面貌。

 

二:寻找剪切点的方法

应该在哪些地方进行剪切和连接呢?寻找剪切点无疑是编辑者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这里有点需要注意,这就是画面的顶点。

所谓画面的顶点,是指画面是动作、表情的转折点,比如人物手臂完全伸展时,点头打招呼后低头动作结束时,球体上升即将下落时,收回笑容的瞬间等。

影像是一连串静止画面的连续,因为前面的胶片在人眼中会形成残留的影像,所以胶片上的画面看起来才是动态的。

因此,越是激烈的运动,在画面的顶点或者在动作开始的前一刻进行剪切,会在后面的胶片上产生强烈的残留影像的效果,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产生旋律感的剪切点

让我们以翻书的动作为例,看一下寻找剪切点的方法。

如果从动作完全停止的状态开始拍摄,忠实地将翻书的动作从一开始 拍摄到结束,这样观众一看就能知道是翻书的动作。

但是,仅仅让人看明白是无法 体现出影像的美妙之处的,旋律感和舒适感同样不可缺少。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把最开始的剪切点选择在翻书动作已经开始的状态。若把翻书这个动作分解成124个画面,那么就把最前面的34个片断剪切掉,作为开始的剪切点。

这种改变对于理解翻书的动作没有任何影响。相反,还能表现出动作的旋律感和舒适感。这种剪辑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影像中去。

 

四:电影剪辑的正确方法不是只有一个

有一点希望大家不要误解,那就是剪切点并不是唯一的。

书页翻到中间时可以作为一个剪切点,翻书动作快要结束的时候也可以作为一个剪切点。

根据作品的不同,前后画面的不同,剪切点可以有所变化。正确的剪辑方法不是唯一的。

当然,剪辑也有其固定的形式几约定,它们可以说是剪辑的规则。了解这些规则非常重要,但由于剪辑本身是一项富于创造性的工作,所以有时也会打破规则 ,进行一些新的尝试。

 

五:剪辑的目的

从物理制约中解放,自由控制时间和空间

•在摄影和制作中有时需要分割镜头,在后面把它们构成一个情节

•在作品中省略故事中实际时间的流逝

•省略故事中空间的移动

结合演出意图构成剧情,确定作品的最终面貌

•有目的地进行镜头的连接,明确、强调想表达的内容

•使镜头的顺序和结构更严密,突出情节性要素

 

六:动作剪辑中的固定规则

被拍摄物体为移动时的剪辑方法。

动作连接,是指对被拍摄物体的动作进行的剪辑。

从前,常常要因为更换胶卷而不得不中断对一个动作的拍摄,然而用不同的镜头连接起来的同一个动作,看上去效果却出奇的流畅,给人以深刻印象。据说这就是这一剪辑方法的起源所在。

 

七:一、动作以73连接

首先看一下动作剪辑中的基本之基本,“动作连接”。

“动作连接”是指把一个动作用两个画面来连接的剪辑方法。

从理论上不说,这两组影像只是画面大小上的差别,描述的是同一时刻的同一动作,所以从任何一点开始剪辑都可以。

但是,这时会出现动作不连贯或重复的现象。最终剪辑出来的影像缺少节奏感。

一般的影像剪辑方法是按照7337的比例来连接动作,以达到动作流畅的效果。这样一来,不仅前后动作看起来连贯,节奏感和生动感也应运而生。

当然,按照73的比例连接并不是绝对的真理。根据素材和剪切点的不同,人眼有时会产生重复、跳越的错觉。

所以,故意将某些镜头剪切掉或是重叠起来,动作反而看起来更加自然流畅。 在不同的影像中尝试着改变剪切点来看看效果吧。

二、把两个动作连接成一个

将不同的被拍摄物体的多个动作连接成一个,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单个动作剪辑”。

下文是使用的范例是:被打出本垒打的投手和一垒手回头看着飞出去的球。两位选手在同一时刻完成“回首”这一动作。

要想充分运用甩有的素材,一定会采用这样的连接:打出全垒打->投手回头->垒手回头->远远飞出去的球。

但是,采用这种连接方法,两位选手回头的动作就重复了,会给观众赞成一种沉闷的印象。

单个动作剪辑会把这两个回头动作整合成一个,通过剪辑来消除时间差。

具体而言,就是在投手回头动作的前半部分进行剪切,连接上一垒手回头动作的后半部分,这样能加强速度感并使画面连贯。

动作连接的要点

两台摄像机在相同的位置和角度拍摄出了两种不同大小的影像。如果是不同的位置和角度,也可以使用这一规则来处理。

当然,如果素材不是同时拍摄而成的,只要改变一下角度,以某一动作的顶点(某一具特征性的动作)为剪切点,连接的方法会有很多种。例如,先拍摄球出手前的一瞬间,随后再拍摄出球后手向下收回的动作,然后把它们进行连接。

以动作为中心进行剪辑时,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以下就是要点所在。

①将时间看起来较长的镜头作为主要镜头。

②考虑画面的上下左右,以免影响动作的连续性。

③大幅度改变运用和摄像机的位置会画面的气势。

④按照实际时间进行的连接看上去会比较拖沓,因此要压缩过渡动作中能省略的部分。特别是动作激烈的场面,镜头的长度要缩短。

⑤同时拍摄而成的素材理论上可以在任意一点进行剪辑,但是选择不同的剪切点,重复或省略一些镜头,动作会更为流畅。

⑥同一动作使用不同的画面连接时,要尽量在动作的顶点处进行连接。

三、有目的地重叠动作用以强调

通过有目的地重复,用以强调某一动作,这种方法被 称为双重动作或是三重动作。

范例影像中,把投手手臂举到最高点的镜头作为剪切点,连接从前方、后方拍摄到的这一动作,最后再连接出球后手向下收回的侧面全镜头。

这样一来,对于观众不说,动作可能并不是那么流畅,但是“出球”的动作重复了3次(三重动作),给人印象十分深刻。

双重动作,只有当有意识地想要突出某一动作时才有效,而且要尽量精短,以免冗长。

四、激烈的动作场面可能省略中间部分

剪辑的目的之一在于时间和空间上的省略。

如果按照实际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移动进行剪辑,再多的时间都不够表现,观众也会觉得冗长、乏味。

这时,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抽取同一动作的部分中间镜头,然后连接组合。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中间抽去手法。

它的作用是能大幅度地缩减时间,增加影片的速度感,让观众百看不厌。

运用这种手法时,必须选择抽去哪些镜头,这是难点所在。

最重要的是不能剪切掉动作的顶点(特征性动作)。手臂举到最高处、手臂放到最低点、最生气时的脸、笑得最灿烂时的脸等,如果抽去了这些顶点镜头,就无法了解动作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跳跃式剪辑发展了这一手法,它是中间抽去手法的一种,由戈达你创立,如唱机针般地对影像进行跳跃式的连接。

跳跃式剪辑敢于打破传统剪辑的禁忌,使制作让人印象深刻的场面成为可能。

动作的中间抽去手法

通过抽去中间镜头来省略时间并突出速度感时,必须注意选择应该省略哪些.省略其他镜头,最初状态、投球时手臂位置达到最高时,手臂下垂,仅用这3个镜头就能最低限度地表现了出投球的动作。

五、连接FRAME INFRAME OUT画面

被拍摄物体在拍摄框架中,这被 称为FRAME IN

反之,被拍摄物体离开拍摄范围,则称之为FRAME OUT

走路或奔跑中的人、动物、小轿车、电车,这些移动中的物体都可以对它们进行剪辑。

我们一起来考虑一下怎样连接同一被拍摄物体在不同背景下的FRAME INFRAME OUT画面。

自行车从镜头前骑过的场面,在不同地点拍摄两组同样大小的镜头。

当然,我们可以按照从自行车驶入空舞台(镜头中只有背景,没有被 拍摄物体)到自行车驶出镜头的顺序连接。

这样的连接方法没有错,但是空间上显得过于空旷,而且动作不够流畅。

优秀的、有节奏感的动作连接方法是在前一组镜头是被拍摄物体即将离开拍摄范围时,然后连接上后一组镜头中物体刚刚进入拍摄范围的镜头。

要点是使用被拍摄物体一半在镜头中,一半在镜头外的画面。这样连接动作看上去会比较流畅。

如果被拍摄物体在前后两组镜头中的角度不同,在FRAME INFRAME OUT之间加入一帧空舞台镜头,画面前后会更为连贯。

六、用暗镜头或共同点连接不同被拍摄物体的动作

不同被拍摄物体的动作怎样连接?

范例中是奔跑而来的人物和飞驰而去的汽车之间的连接,

首先让奔跑而来的人物越跑越近,直至充满整个画面,使画面变成黑色,然后连接上后续的镜头。

虽然人物的奔跑速度和汽车的速度不同,但是一来一往之间的黑屏(或者是光线很暗的镜头)成功地再现了流畅的动作。

对话剪辑中的固定规则

人物台词的剪辑方法,对话在这里就是指台词。

对话剪辑是指对登场人物的台词进行的剪辑。

它与动作剪辑并列为最具代表性的剪辑方法,是展示故事情节时不可或缺的因素。

看起来简单的对话剪辑,其实也是一些用来表现特殊效果的固定规则。

一、台词以13连接

台词与台词之间,除去SEBGM等之外,余下的就是无声状态了。

对于影像剪辑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制造出这种无声状态,并利用它来表现影片的节奏。

范例中是两个人在车上对话的场景。剪辑的关键在于两人的对话之间应该有怎样的间隔。一个一个的对话镜头都是用摄像机代替另一个人物拍摄而成的,因此两个人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对话(=间隔)。剪辑时,如何制作出自然的对话间的间隔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对话与对话之间的间隔按照13的比例进行连接会比较连贯。

如果前组镜头中台词结束后所空的间隔为1个长度,那么在后续镜头中的对话开始前就要空出3个长度的间隔。

二、台词的上移下移,增加戏剧性效果

对话的上移下移,即将台词部分插入前一镜头(上移)或拖入后一镜头(下移)中。

它的作用在于突出人物因对话内容而产生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

例如:A先生被某人叫住。B先生向他打招呼说“你好, A先生”,将这一部分上移,随后出现B先生的镜头中再插入上移了的A先生的台词,“这不是B先生吗!”。

这样一来,整个场面就显得更为流畅和连贯了。

例如:将前一镜头中的“我有了喜欢的人”这一关键名下移,突出表现在这句话的影响下男主角的表情变化。这是这一技巧的意图所在。

例如:为了突出女主角在男主角邀请兜风的前后表情的变化,将男主角的台词上移,和女主角的脸部镜头一起出现。如果不上移台词,画面中中有女主角无声的脸部镜头,影片会显得很长,而且没有节奏感。

并不是台词的长短决定镜头的剪切,而是要一边考虑情节一边进行有目的的剪切,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三、使用嵌入的蒙太奇手法表现心情

要想让上面的场面更戏剧化,可以使用在台词之间插入其他镜头的方法。比如,露出一点后续的镜头,这样也是可以的。

前组镜头中女主角的台词说到一半时,插入男主角的脸部镜头,这样不仅能表现出男主角在听了女友的回答后强烈的表情的变化,更是能强调之前平静愉快的状态。

非动作和台词的剪辑方法 场景转换和制造连接点

一、初学者可以使用传统的O.L方法柔和地过渡镜头

O.L(OVER LAP重叠摄影)与淡入、淡出一样,是非常常见的过渡效果。

表示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移动,也可用于表现心情。

类似的过渡方法还有抹拭法、消散法等。

 

二、用遮蔽物连接不同场景!换窗

换窗是指被拍摄对象的前面有遮蔽物时,通过用遮蔽物遮挡画面的方法来过渡到后续镜头的剪辑方法。

遮蔽物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不可动遮蔽物(墙壁或是其他很大的东西)和行人等可以动的对象。

两者本来都是可以直接连接的,但是使用遮蔽物连接显得更加自然。

 

三、用模糊画面连接不同的场景

聚集和不聚集是指把模糊的图像渐渐合成清晰的图像,或把清楚的图像渐渐变为模糊的图像。

因为它是非常抽象的画面,所以用它来连接两个不同镜头时非常自然。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前面的图像和后面的图像在颜色和图像上没有共同之处,最后做出的结果看上去会很不和谐。

比如说,从红色的玫瑰转到警车的信号灯,或是从一个人的脸转到另一个的脸等,模糊画面连接的应该是具体的场面,在舞台或被拍摄对象在颜色和形式上有共同点时才能使用。

 

四、用运动造成的模糊效果连接镜头

快速移动拍摄是用极快的速度左右(也可以是上下)移动摄像机进行拍摄。

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会出现模糊的效果,连接不同的镜头。

这种手法给人以重视空间移动的印象,注意应该使用非常短的快速的镜头。如果使用了冗长的镜头,就很难作为场景转换的连接镜头来使用了。

注意不同场景中的背景也应有较大变化。

 

五、用一样的风景来连接镜头

空切是在连接同时进行的两个不同场景时,在前面的镜头中将摄影机抬起拍摄天空,再将摄影机落下变为其他场景的镜头剪辑方法,不是蓝色的天空也可以,可以使用月亮、太阳、星星等。

两个镜头中的场景可以离得很远,但是一定要有共通点(如大海)。

 

六、用曝光效果连接镜头

像用强烈的闪光灯来拍摄一样,用闪光(快速闪光出现的完全白色的镜头)来连接不同,镜头的方法叫做闪光效果。

即使连接毫无共通点的镜头也能做到完全没有不和谐感。

广告和音乐电视中经常用到这一手法。

 

七、用分割画面过渡到后续镜头

一般做法是将同时进行的镜头分割后放在一起。如果不这样做,观众会很难理解画面。

将镜头的右半部分分割出去,插上其他镜头来构成整个画面的。在表现同步的事件时非常管用。

 

其他有代表性的剪辑方法

影像产品可以说是蒙太奇的集合

最后介绍的是CUT BACK(回切)等有代表性的剪辑方法,

剪辑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剪辑方法,使情节、登场人物的心情,以及影像的含义等有很大的改变,有的作品甚至由此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

蒙太奇就是通过画面的组合来产生出故事性的,这里向大家介绍这种效果非常好的剪辑方法。

一、让同时进行的不同镜头交替出现

让在不同场所同时发生的事情交替出现,这叫回切(也可以叫做交叉剪切)。

回切在强调场面连续性的同时,增强紧张感和表现力。

通过改变镜头的摄影速度(慢动作),可以使情节表现力更强。

在回切中让不同场所的镜头交替了出现,最后双方出现于同一场所,这种方法效果会更好。

例,约会迟到了,快速跑步的男性镜头与在约定地点等待的女性镜头交替出现。最后,无论是两人最终见面,还是男性没有赶到,女性一个人去逛街,镜头效果都会很好。

与回切相近的剪辑方法还有回闪(FLASH BACK)。

回闪是在表现登场人物的回忆或心里描写时,插入很多超短镜头。

二、当连接很困难时,插入黏合剂似的画面

切出(CUT AWAY) 是像黏合剂一样连接前后镜头的剪辑方法。它是一种反传统理论的方法,在连接尺寸相同的两幅画面时全观众以很大的震撼力。

例如,拍摄两个人在咖啡厅的情景时,并不是把两个人的特定镜头连接在一起,而是在中间插入咖啡方糖的镜头,这样影片显得更有节奏感。

只要插入的镜头拍摄的是前面镜头中出现过的物体就可以。

例,把女性看宝石的镜头、宝石的特写镜头和她在其他商店购物的镜头连接在一起。请大家自己感受一下,如果没有这个宝石的镜头,在节奏感和震撼力方面给观众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三、用不同框架的镜头连接,产生节奏感!

放大和缩小是给普通镜头带来新奇感的很常见的方法。

将框架不同的心情镜头(一般是可以表现人物心情的特写镜头)与场景镜头(状况镜头,一般是远镜头或超远镜头)阶段性地连接起来,

通常的做法是分成3个阶段,注意不同镜头的框架是不同的。

例如一个分3次接近一个吸烟男性的镜头(放大)。也可以分3次将镜头逐渐拉远。

如果使用同样的框架单调,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从电影看“回切”的奇妙之处

回切,就是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场景镜头以某种关联性交错出现的剪辑技巧。

这种方法看上去似乎很难,实际上,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剧与电影中看到,它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剪辑手法。

比如,打电话的男人和女人交错出现,这是很常见的镜头,但它使用的就是回切方法。

回切的优点是让时间的流逝重复出现,给人以更加接近电影的时间感。

比如描写杀人犯以及追捕他的警察的时候,用回切的手法会使影片进入高潮,提高速度感,给观众以更高的紧张感。

《沉默的羔羊》中的高潮情节就是用回切的手法巧妙地展开的。

回切的手法可以赋予镜头新的含义。

比如希区柯克的电影《捉贼记》中的情景:凯力.布兰德和格蕾斯.凯莉在旅馆的房间里交谈的时候,窗外放起了烟火为。这里烟火为了隐喻两人的恋情。这里对烟火煌镜头进行回切,使得影片的情节更有表现力。

在克波拉的影片《地狱默示录》中,回切又变得有几分哲学意味了。

在温拉德刺杀卡特大佐的画面中插入了原住民用牛祭神的镜头。这个镜头冰大容易理解,但是克拉波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制作这个场景的。

 

 

                                                                                                剪辑点的选择

剪辑点,视频剪辑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名词,也就是在什么时候进行镜头的切换。一般来说,剪辑点分为画面剪辑点和声音剪辑点。我们重点解释画面剪辑点。一般画面剪辑点分为:1、动作剪辑点 2、情绪剪辑点 3、节奏剪辑点。我们只谈论动作剪辑点。

大家在剪辑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用不同景别的镜头来表现一个动作的情况,因为这样会让镜头语言更多样一些。但是流畅的画面组接在剪辑的时候是有技巧的。视频剪辑中最常遇到的莫过于:起坐;起卧;拥抱;握手;脱帽;穿衣;抽烟;开关门窗;走路;跑步等等。《透明人》开场的奔跑的小白鼠的视频剪辑非常流畅,其秘密在于:剪辑点前后的影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切”仔细看的话应该可以看出中间总有1帧或者2帧在过渡!可以看做是2帧的叠化也可看做是2帧的渐隐渐显。从第一帧用起就是这些平时看起来很流畅的动作其实中间都会有相对的停顿。也就是说在逐帧观看的时候你会发现有几帧画面是相对静止的,这个地方通常就是我们要选择的剪辑点。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这些静止的帧(1-2帧)我们留在上一个镜头中,下一个镜头(一般是不同景别)从开始动。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如: 脱帽|戴帽会在手接触帽子的时候静止、开关门窗会在手接触门窗的时候静止、握手会在握手上下起伏的最高点或者最低点静止、走路会在脚踏地和最高点静止(注意左右脚一致)。剪辑办法可以按照上面的精髓来做。

当然什么事情都有例外。就是情绪剪辑点和节奏剪辑点。当人愤怒的时候当我们要求节奏加快的时候,那么  就把下个镜头的画面少用几帧就没问题了。(例如开窗第一个镜头是手接触门窗时候结束下个镜头接门窗已经开了一部分了。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传说中的情绪剪辑点和节奏剪辑点,我想这只是一个说法而已,这些都要靠剪辑师的经验和艺术修养来完成,看概念是没用的。

 

 

                                                                        影视剪辑口诀

影视剪辑要诀:

由远全,推近特,前进雄壮有力量

从特近,拉全远,后退渲染意彷徨

同机位,同主体,不同景别莫组接

遵轴线,莫撞车,跳轴慎用要记切

动接动,静接静,动静相接起落清

远景长,近景短,时长刚好看分明

亮度大,亮度暗,所需长短记心间

同画面,有静动,主次时长要分明

宁静慢,激荡快,变化速率节奏清

镜头组接有规律,直接切换最普遍简洁更顺畅

相连镜头同主体,连接组接是突出主体引注意

相连镜头异主体,队列组接为联想对比有含义

瞬间闪亮黑白色,黑白格组接特殊渲染增悬念

全特跳切表突变,两级镜头组接变化猛冲击强

人物回想内心变化用闪回,闪回镜头组接手法最常见

同镜头数处用强调象征性,同镜头分析还首尾相呼应

素材不足相似镜头可组接,拼接弥补所需节奏和长度

同镜头中间插入不同主体,插入镜头组接表现主观和联想

借助动势衔接连贯相似性,动作组接镜头转换手段最常用

上下镜头都是特写始和结,特写镜头组接巧妙转换景和物

景为主时间变物主镜头转,景物镜头组接借助景物巧过渡

画内外音互相交替来转场,声音转场电话歌唱旁白最合适

多情节同展现压缩省时间,多屏画面转场上戏过去下戏现

明暗色彩对比千万莫过强,整体明暗影调和谐统一方为上

剪辑组接变化多端无定式,循规蹈矩死板僵化万万不可取

视题材风格不同自由发挥,灵活机动之余基本大忌要牢记

发布于 2023-01-23 17:11

免责声明:

本文由 admin 原创发布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推荐内容

剪辑公式:剪出高级感、电影感=氛围音乐
剪辑到底是什么?
剪辑技巧
剪辑节奏总结
剪辑公式:[快切+特写镜头组]+大全景=放大视觉张力、节奏感
剪辑风格与节奏
视觉性短片剪辑思维
如何不着痕迹的剪辑?摄影机的运动
递减式剪辑
如何通过线索形成剪辑思路与灵感?

热门话题

群鸟

C4D

毕业生

闪灵

摄影

热门专栏

猪猪侠_阿亮

马可思李

制片花卷

朱导

小导演儿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4 京ICP备170454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