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细节心法

admin
admin 请大家共同维护好社区内容!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3 浏览

    写作最忌啥?干巴巴的,像嚼白蜡。眼睛看见的东西最杂,但多数人就会说“有棵树”“有条狗”。声音也不是乱响的,是带着事儿来的。鼻子比眼睛记性好,一股味儿能勾出十年前的事儿。皮肤比嘴实在,冷了热了糙了滑了,它都说实话。味觉最实在,好吃不好吃,嘴骗不了人。人做事的动作,藏着心里的小九九。环境不是死的,是活的,能帮你说人心里的话。心里的事儿最难写,可写好了最动人。

    细节真是好东西,但用不好就成了包袱,好心办坏事。当然,写细节不是炫技。但也有人说细节难写,其实是没找着门道。说到底就是多观察,多琢磨,写身边的人和事,把你看见的、听见的、闻着的、摸着的、心里琢磨的,掰碎了、揉细了,老老实实地写出来。你家的老沙发有啥特别的?楼下的流浪猫总在啥时候出现?妈妈做饭时最爱哼哪段歌?你光说“今天挺好”也不行,得说清楚太阳咋斜着照进窗,锅里的粥冒了多少泡,媳妇擦桌子时抹布蹭过桌面的“沙沙”声,把日子里的那些“小确幸”“小难过”摊开了,让读者看见“哦,原来我也有过这样的时刻”。这就是细节的魔力。


    第一、把 “看见的” 拆成零件


    眼睛看见的东西最杂,但多数人就会说 “有棵树”“有条狗”。不行,得把树的皮、狗的毛掰开了说,让读者像站在你跟前一样。

  1. 写颜色的 “劲儿”:红不是红,是 “红得发狠” 还是 “红得没底气”
    例子:村口的春联,贴了大半年,红纸被晒得褪了色,不是正经红,是发灰的红,像老太太抹了劣质胭脂,边角卷起来,露出墙皮的土黄,倒比新贴时多了点烟火气。


  2. 写形状的 “怪”:圆别只说圆,说 “圆得歪歪扭扭,像被人摁过一下”
    例子:爷爷种的南瓜,躺在地头,不是商店里的圆溜样,一边鼓出来一块,像憋着口气,身上还有几道深沟,是长的时候被石头硌的,可越怪越招人疼,摘的时候爷爷总说 “这才是正经长的”。


  3. 写光影的 “动”:光不是死的,是 “爬” 是 “溜” 还是 “跌”
    例子:早上的阳光从窗帘缝里钻进来,在地板上画了道亮线,灰尘在亮线里跳,不是瞎跳,是顺着光的劲儿飘,慢悠悠的,像一群偷懒的小虫子,等太阳升高了,这道亮线就往墙上爬,爬到日历上,把 “初七” 两个字照得发白。


  4. 写 “小疤瘌”:再光鲜的东西也有小毛病,写出来才真
    例子:妹妹的新书包,粉嘟嘟的,看着挺体面,可凑近了看,侧面有个小口子,是昨天被桌角划的,她用透明胶带粘了,胶带反光,像给书包贴了块创可贴,倒比没坏时更让人上心。


  5. 写 “局部放大”:别盯着整体,揪个小地方往细里写
    例子:写妈妈做饭,不写整个厨房,就写她的围裙带子 —— 带子是布的,洗得发白,末端打着个死结,结上还沾着点酱油渍,是上次炖肉时溅的,她总说 “不碍事”,可每次系围裙,手指都会把那个结捏一捏。


  6. 写 “对比着看”:把俩东西放一块儿,显出各自的性子
    例子:旧钢笔和新钢笔并排躺在桌上,旧的笔杆掉了漆,露出里面的银白,笔尖有点歪,是当年摔的;新的笔杆光溜溜的,蓝得发亮,笔尖挺括。可写作业时,手总先摸到旧的,因为它的笔握被磨得正好合手,像长在手上似的。


    第二、让 “听见的” 带着画面跑


    声音不是乱响的,是带着事儿来的。别只写 “听见狗叫”,得写这狗叫是急是缓,是饿了还是见了生人,让人听着声音就像看见了那只狗。

  1. 写声音的 “长短”:长不是拖,是 “磨磨蹭蹭”;短不是快,是 “急吼吼”
    例子:卖豆腐的梆子声,从街东头过来,“梆 —— 梆 ——”,头一声拉得老长,像叹口气,第二声短点,带着点底气,等走到街西头,声儿就虚了,“梆…… 梆……”,像没吃饱饭,拖着尾巴走了。


  2. 写声音的 “粗细”:粗不是嗓门大,是 “带着沙”;细不是尖,是 “像根线”
    例子:奶奶骂鸡,声音粗得像砂纸擦木头,“你个挨千刀的,又刨菜畦!” 骂完了,哄孙子吃饭,声音突然细了,“乖,张嘴”,细得像棉花糖,甜滋滋的,一点渣子都没有。


  3. 写 “声音的影子”:声音过了,留下点啥
    例子:放鞭炮,“噼里啪啦” 一阵乱响,震得耳朵嗡嗡的,响完了,院子里静下来,可耳朵里还留着点余音,像有只小虫子在爬,地上的碎红纸被风吹得 “沙沙” 响,倒像是鞭炮的尾巴在动。


  4. 写 “声音里的停顿”:停多久,为啥停,比声音本身还藏事儿
    例子:爸打电话问我工资,我说 “三千”,电话那头停了,停得比平时长,长到我能听见他那边的电视声,是天气预报,说 “明天有雨”,然后他才说 “够花不”,声音比平时低了点,像怕惊着啥。


  5. 写 “声音的方向”:声音从哪儿来,是绕着弯还是直戳戳
    例子:楼上的脚步声,不是正经走,是 “咚咚咚” 地蹦,从客厅蹦到卧室,又从卧室蹦到阳台,像个小孩在追自己的影子,声音撞在天花板上,再掉下来,砸在我家的灯上,灯绳跟着晃。


  6. 写 “不该有的声音”:安静时突然冒出来的声儿,最勾人
    例子:半夜写作业,屋里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突然 “咔哒” 一声,是书架上的书滑了一下,没掉下来,就那么斜着,像个打瞌睡的人,吓了我一跳,再听,窗外的虫鸣好像更清楚了。


    第三、让 “闻见的” 勾出老故事


    鼻子比眼睛记性好,一股味儿能勾出十年前的事儿。别只写 “香” 或 “臭”,写这味儿是 “暖乎乎的” 还是 “凉飕飕的”,是 “贴在身上” 还是 “飘着走”。

  1. 写 “味儿的轻重”:重不是呛人,是 “裹着你”;轻不是淡,是 “偷偷摸”
    例子:新晒的被子,味儿不重,是淡淡的太阳香,像刚摘的棉花,偷偷往鼻子里钻,钻进毛孔里,浑身都松快;可要是把被子堆在衣柜里捂了半个月,再拿出来,味儿就沉了,闷闷的,像老太太的樟木箱。


  2. 写 “味儿的来历”:这味儿从哪儿冒出来的,带着啥东西的脾气
    例子:厨房的油烟味儿,不是瞎飘的,炒辣椒时是呛人的辣,裹着点糊味,是妈急着关火;炖排骨时是肉香裹着酱油香,慢悠悠的,像妈站在灶台前搅汤的样子,不急不慌。


  3. 写 “味儿的变化”:味儿会走,会变,跟着时间挪窝
    例子:刚蒸好的馒头,揭开锅盖时,白气裹着麦香扑脸,热烘烘的,能把眼镜蒙上;放凉了,麦香就收了,变得实诚,像揉面时妈手上的劲儿,藏在里头,掰开来,缝里还藏着点甜。


  4. 写 “味儿勾出的画面”:闻着味儿,眼前冒出来啥
    例子:闻到煤球炉的味儿,不是呛人的烟,是淡淡的煤渣香,混着点烤红薯的甜,一下子就看见小时候,爸蹲在炉边,用火钳扒开煤球,把红薯埋进去,火星子 “噼啪” 跳,映着他的侧脸。


  5. 写 “对味儿的反应”:闻见味儿,人会咋动,咋皱眉咋咧嘴
    例子:小叔第一次喝羊汤,刚端过来,他鼻子皱成个疙瘩,头往后仰,说 “这啥味儿”,可舀一勺抿进嘴,眼睛突然亮了,吧唧吧唧嘴,又舀了一大勺,最后连汤都喝光了,碗底朝天,说 “再来一碗”。


  6. 写 “味儿的季节”:啥味儿只在啥时候有,带着季节的脾气
    例子:春天的味儿是软的,刚发芽的柳树条,带着点涩,混着泥土的腥,像小姑娘的辫子,轻轻扫过鼻尖;秋天的味儿是脆的,桂花香得扎实,摘一把晒干,装在布袋里,衣柜里都带着点甜,脆生生的,像咬了口梨。


    第四、让 “摸着的” 透着温度


    皮肤比嘴实在,冷了热了糙了滑了,它都说实话。别只写 “软” 或 “硬”,写这软是 “像棉花糖化在手里” 还是 “像老棉絮没弹开”,让人好像亲手摸了一把。

  1. 写 “温度的走法”:冷不是一下子来的,是 “钻” 还是 “爬”
    例子:冬天的被窝,刚钻进去时,冷气是 “刺溜” 一下钻进来的,贴着骨头缝走,冻得人缩成一团;等焐热了,暖气是慢慢铺开来的,从脚到头,像被温水泡着,连脚趾头都舒展了。


  2. 写 “糙的程度”:糙不是笼统的扎手,是 “像砂纸” 还是 “像老树皮”
    例子:爸的手掌,不是一般的糙,摸上去像摸在晒干的玉米皮上,硬棱棱的,指关节上还有几道裂口,是搬砖磨的,可他摸我头时,会把掌心转过来,用不那么糙的地方蹭,暖乎乎的。


  3. 写 “滑的脾气”:滑不是光溜,是 “像抹了油” 还是 “像浸了水”
    例子:河里的鹅卵石,刚捞上来时,滑溜溜的,带着水的凉,像摸到一块冻过的肥皂,手一松就想跑;晒了半天太阳,滑劲儿就收了,变得温吞,像奶奶的玉镯子,贴着皮肤不硌人。


  4. 写 “弹性的虚实”:软的东西有弹性,是 “一按就弹回来” 还是 “陷下去慢慢起”
    例子:新做的棉被,按下去 “噗” 一声,陷下去个坑,慢慢才鼓起来,像个没睡醒的胖子;旧棉被就实诚,按下去没啥大坑,手一抬就回来了,像爷爷的背,看着驼,其实硬朗。


  5. 写 “黏的轻重”:黏不是笼统的沾手,是 “像麦芽糖” 还是 “像浆糊”
    例子:夏天的冰棍,刚拿出来时,纸壳黏在上面,轻轻一撕就下来,带着点甜水;化了一半,黏劲儿就大了,纸壳跟冰棍粘在一块儿,得哈着气慢慢揭,手上沾的甜水,黏得手指头想打架。


  6. 写 “触感里的回忆”:摸着这东西,想起啥时候也摸过类似的
    例子:摸到儿子的绒线帽,软乎乎的,绒毛蹭在手上痒痒的,突然想起他刚出生时,我给他织的小袜子,也是这毛线,针脚歪歪扭扭的,他的小脚丫裹在里面,像两只小鸟,现在这帽子,他能自己戴了。


    第五、让 “吃着的” 在嘴里打滚


    味觉最实在,好吃不好吃,嘴骗不了人。别只写 “甜”“酸”,写这甜是 “齁嗓子” 还是 “偷着甜”,这酸是 “扎舌头” 还是 “慢慢渗”,让人嘴里直冒口水。

  1. 写 “味道的层次”:一口下去,先咋着,后咋着,最后留啥尾巴
    例子:妈做的酸梅汤,第一口是酸,直冲天灵盖,像被小针扎了一下;咽下去,甜才慢慢冒出来,从喉咙眼往回返;最后咂咂嘴,有点涩,是梅子皮的味儿,像妈说的 “先苦后甜才是正经味儿”。


  2. 写 “辣的走法”:辣不是一团火,是 “从舌头烧到胃” 还是 “在嗓子眼打转”
    例子:四川火锅的辣,是霸道的,刚进嘴就烧舌头,咽下去,火顺着喉咙往下走,胃里 “腾” 地一下就热了,鼻尖冒汗;湖南剁椒的辣,是钻的,辣劲儿藏在舌头根,慢慢往牙缝里钻,越嚼越辣,眼泪都出来了。


  3. 写 “咸的轻重”:咸不是多放了盐,是 “像海水” 还是 “像咸菜卤”
    例子:爷爷腌的咸菜,咸得实在,咬一口,咸味儿 “啪” 一下炸开,得赶紧扒口饭;奶奶做的豆腐汤,咸味儿是藏着的,喝第一口不觉得,喝到最后,碗底的咸才冒出来,刚刚好,像她做人,不张扬。


  4. 写 “吃的狼狈样”:好吃不好吃,看吃相就知道,比说 “真香” 管用
    例子:小侄子吃红烧肉,筷子夹不稳,用手抓着啃,油顺着嘴角流到下巴,滴在衣服上,他不管,嘴里 “呜呜” 的,含糊不清地说 “还要”,肥肉在嘴里一抿就化了,他眯着眼,像只偷吃到蜜的猫。


  5. 写 “味道里的天气”:啥味道配啥天气,吃着吃着就觉出时令了
    例子:冬天吃烤红薯,热乎气儿从手里冒出来,咬一口,甜丝丝的,带着点焦皮的香,浑身都暖了,冷风吹过来也不怕;夏天吃凉粉,滑溜溜的,醋味儿一激,暑气就跑了,汗都少出点。


  6. 写 “难吃的具体样”:难吃不是 “不好吃”,是 “像嚼纸” 还是 “像吞药”
    例子:医院的白粥,没味儿,米粒煮得烂乎乎的,像浆糊,咽下去时,喉咙里发黏,总想咳嗽;小时候的中药,苦得钻心,不是一般的苦,是带着腥气的苦,喝下去,舌头麻半天,妈给的糖都压不住。


    第六、让 “做的事” 透着心思


    人做事的动作,藏着心里的小九九。别只写 “他在扫地”,写他扫到桌角时慢了半拍,因为那儿有块糖纸是孩子掉的,舍不得扫,这才叫写活了。

  1. 写 “动作的轻重”:轻不是慢,是 “怕碰坏啥”;重不是快,是 “带着气”
    例子:爸修自行车,卸螺丝时,平时都用劲儿拧,那天发现车筐里有我绣的平安符,拧螺丝的手突然轻了,像怕震坏了符,螺丝卸下来,还特意把符往筐里头塞了塞,才继续干活。


  2. 写 “动作的犹豫”:想做又不敢,手在半空停一下,比直接做了更有戏
    例子:奶奶想摸邻居家的小狗,手伸到半空,停住了,手指头蜷了蜷,又往前伸了点,离狗还有半尺远,又缩回来,嘴里念叨 “别咬我”,可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狗尾巴,那狗摇着尾巴凑过来,她才敢轻轻碰一下。


  3. 写 “重复的小动作”:人紧张或习惯时,总有些小动作,重复写就显性格
    例子:弟弟高考前填志愿,手里攥着笔,笔尖在志愿表上戳,不使劲,就是轻轻戳,戳得 “沙沙” 响,纸都快戳破了,眉头皱着,戳一会儿,抬头看窗外,看两秒,又低下头戳,像跟那纸较劲。


  4. 写 “动作的多余”:没啥用还非要做的动作,藏着心思
    例子:妈送我上火车,行李放好了,座位也找到了,她还不走,一会儿擦擦我座位的扶手,其实不脏;一会儿理理我的衣领,其实挺整齐;最后从包里掏出个苹果,塞给我,说 “路上吃”,苹果昨天刚给过。


  5. 写 “动作的结果”:做完这个动作,留下啥印子,比动作本身更实在
    例子:老师用红笔判作业,错字上画圈,圈画得特别圆,笔尖在纸上顿一下,才开始画,圈完了,旁边写 “改”,字的最后一笔总带出个小尾巴,像她说话时的尾音,软乎乎的,最后在页角打勾,勾的尾巴翘得老高。


  6. 写 “动作里的习惯”:几十年的老习惯,动作里带着岁月的印子
    例子:爷爷喝茶,总先用手指头敲敲杯子边,敲三下,“笃笃笃”,才倒茶水,这习惯从他年轻时就有,说是 “敬茶神”,现在杯子换了好几个,敲杯子的动作没变,手指头敲在玻璃杯上,声音脆生生的。


    第七、让 “周围的” 都帮你说话


    环境不是死的,是活的,能帮你说人心里的话。写家里乱,别只说 “东西扔一地”,写 “袜子挂在椅背上,像只吊死鬼;桌上的碗没洗,苍蝇在上面跳探戈”,这乱就有了脾气。

  1. 写 “环境里的旧物件”:老东西不说话,可比人会讲故事
    例子:老衣柜的抽屉里,压着件红棉袄,是妈年轻时的嫁妆,布面磨得发亮,盘扣掉了两个,用别针别着,袖口缝了又缝,针脚歪歪扭扭的,是奶奶补的,现在没人穿了,可打开抽屉,还能闻见点樟脑丸的味儿。


  2. 写 “环境的声音层次”:静不是没声,是 “大声音小,小声音大”
    例子:深夜的病房,静得吓人,可仔细听,隔壁床的呼噜声 “呼 —— 吸 ——”,像台旧风箱;窗外的树被风吹得 “沙沙” 响,比呼噜声清楚;自己的心跳 “咚、咚” 的,撞得耳朵疼,这静里藏着慌。


  3. 写 “环境的颜色情绪”:颜色能显心情,红是 “暖烘烘” 还是 “扎眼”
    例子:婚礼的红,是铺天盖地的红,红被子、红气球、红对联,连空气都红扑扑的,暖得让人想笑;葬礼的白,是冷冷的白,白幡、白孝布、白菊花,风一吹,白幡飘起来,像没根的魂,看着就心里发沉。


  4. 写 “环境的小动静”:风动、叶落、虫爬,都是环境在喘气
    例子:没人的教室,下午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粉笔灰在光里飘,像一群小虫子;黑板上的板书没擦,“好好学习” 四个字,被风吹得有点晃,其实是窗户没关严,窗帘边角在动,带着点粉笔末的味儿。


  5. 写 “环境跟着人的变化”:人来了,环境咋变;人走了,环境咋留痕
    例子:孩子放学回家,家里一下子就活了,书包扔在沙发上,鞋踢在门口,桌上的苹果少了一个,核扔在垃圾桶边上;孩子上学去了,家里静下来,书包还歪在沙发上,鞋还在门口,像孩子刚走,空气里还留着点奶糖的甜。


  6. 写 “环境的气味混合”:一个地方的味儿,是好几样东西凑出来的,各有各的脾气
    例子:老理发店,味儿杂得很,有洗发水的香,是廉价的花香,有点冲;有刮胡膏的凉,像薄荷糖;还有点旧木头的味儿,是理发椅的木头被磨出来的,混在一块儿,不呛人,反倒让人踏实,像回到小时候。


    第八、让 “心里的” 顺着笔尖流出来


    心里的事儿最难写,可写好了最动人。别只说 “我难过”,写 “心里像塞了团湿棉花,喘不过气,眼泪想掉又掉不下来,盯着地上的砖缝,数到第三十块,鼻子一酸”,这就对了。

  1. 写 “心里的小嘀咕”:心里有两个小人吵架,把吵架的话写出来
    例子:要不要给前男友发信息?一个说 “别发,丢人”,一个说 “发吧,就问他好不好”,手指头在屏幕上按了又删,删了又按,“在吗” 两个字打了三遍,最后还是没发,手机屏暗下去,映出自己红着眼圈的样。


  2. 写 “心里的画面”:心里想啥,眼前就冒出啥,写出来就有画面
    例子:听说老家要拆迁,心里 “咯噔” 一下,眼前突然冒出老院子的样:爷爷在门口劈柴,“哐哐” 的;奶奶在灶台前搅粥,白气腾腾的;我蹲在石榴树下,看蚂蚁搬家,石榴花落在脖子里,痒痒的,想着想着,鼻子就酸了。


  3. 写 “身体跟着心里动”:心里有事,身体会撒谎吗?不会,写出来
    例子:上台演讲,心里慌得像揣了只兔子,腿肚子转筋,声音抖得像风吹树叶,手里的稿子攥得皱巴巴的,手心的汗把纸浸湿了,可眼睛盯着台下的老师,她冲我笑,腿好像不抖了,声音也稳了点。


  4. 写 “心里的比喻”:心里的感觉说不清,找个东西比一比
    例子:跟好朋友吵架了,心里空落落的,像揣了个破洞的口袋,啥都装不住,风从洞里钻进来,飕飕的;和好了,心里一下子满了,像刚蒸好的馒头,暄腾腾的,连走路都想蹦。


  5. 写 “心里的时间”:高兴时日子飞,难过时日子爬,写出来这快慢
    例子:等录取通知书那几天,日子像爬不动的蜗牛,每天看三次邮箱,看一次,太阳才挪一小点;收到通知书那天,日子像长了翅膀,上午拆信,下午跟爸妈去赶集,晚上吃火锅,好像一天过了好几天,浑身都是劲儿。


  6. 写 “心里的疙瘩”:想不通的事儿,像个疙瘩,写它咋硌得慌
    例子:妈说 “我不怪你”,可我知道她怪,这话像个小石子,硌在我心里,白天干活时想,晚上睡觉前想,想一次,心里就疼一下,像被针扎,直到我给她买了件新毛衣,她穿上笑了,那疙瘩才好像化了点。


    注意事项:别让细节成了累赘


    细节是好东西,但用不好就成了包袱。这 10 条得记牢,别好心办坏事。

  1. 细节得 “贴题”:跟主题没关系的,再精彩也得删
    比如写 “奶奶的勤劳”,你写她凌晨三点起来磨豆浆,磨得手上起了茧子,这就贴;可你非要写磨豆浆的石头是啥颜色,花纹多好看,这就跑偏了,读者记不住奶奶勤劳,光记住石头了。


  2. 细节别 “扎堆”:好东西也不能一股脑全倒出来,得有轻重
    写一个人,挑两三个最能显他性格的细节就行,比如写爷爷节约,写他用牙膏挤到卷起来,写他买菜总掐掉烂叶子,这俩就够了;你非要写他穿的鞋、戴的帽、说话的调,读者抓不住重点,等于白写。


  3. 细节要 “真”:没见过的别瞎编,编了就假
    城里孩子写农村,别瞎写 “农民伯伯每天扛着锄头追蝴蝶”,农民伯伯哪有这闲工夫?你得写 “他的裤脚沾着泥,锄头把磨得发亮,歇脚时掏出皱巴巴的烟盒,手抖着点烟”,这才是真的,真的才动人。


  4. 细节得有 “个性”:别写 “大众脸”,得写出 “这一个”
    写老师,别都写 “戴着眼镜,和蔼可亲”,俗了。写 “她的眼镜腿用胶布缠着,讲课激动时,眼镜会滑到鼻尖,她不扶,用下巴夹着继续说,唾沫星子溅到黑板上”,这老师就活了,让人过目不忘。


  5. 细节要 “带气儿”:别冷冰冰地写,得带着情绪
    同样写下雨,高兴时可以写 “雨珠打在伞上,‘啪啪’的,像在鼓掌,溅在裤脚上,凉丝丝的,心里敞亮”;难过时写 “雨下得黏糊糊的,伞骨锈了,漏下来的雨打在脖子里,冷得人缩脖子,心里也潮乎乎的”,情绪不一样,细节就不一样。


  6. 细节别 “只描不连”:细节得串起来,像珠子串成项链
    写 “妈妈做饭”,光写 “她切菜”“她倒油”“她放盐” 不行,得写 “她切菜时,刀在案板上‘笃笃’响,切到姜,皱了下眉;倒油时,油星溅起来,她往后躲了躲,手里的锅铲没停;放盐时,手抖了下,赶紧多搅了两下”,串起来才像个事儿。


  7. 细节要 “留空”:别写太满,给读者留点想的地儿
    写 “爸爸生气”,别写 “他气得脸红脖子粗,骂了我半小时”,太满了。写 “他把手里的杯子往桌上一墩,水洒了半杯,没骂我,就盯着我,盯了三分钟,然后转身走了,门‘砰’地关上”,剩下的让读者自己想,比说透了更有劲儿。


  8. 细节别 “脱离生活”:再文艺也得落地,让人觉得 “哦,是这么回事”
    写爱情,别总写 “在月光下拥吻”,不如写 “他送我回家,走到楼下,他从兜里掏出颗大白兔奶糖,剥开纸递给我,糖纸在路灯下闪闪的,他手心里全是汗,糖都有点化了”,生活里的甜,比月光实在。


  9. 细节要 “跟着人走”:人动,细节跟着动;人变,细节跟着变
    写孩子长大,小时候写 “他吃西瓜,汁流到下巴,用袖子擦,袖子上红红的一片”;长大了写 “他吃西瓜,用勺子挖着吃,挖得干干净净,瓜皮上不留一点红,吃完把勺子洗干净放回抽屉”,细节跟着人长,才真实。


10.细节别 “抢戏”:细节是为了让读者更懂故事,别让读者光看细节忘了事儿

    比如写 “分手”,你写 “桌上的咖啡凉了,杯壁上的水珠滑下来,滴在桌布上,晕开个小印子”,这细节能衬出冷清;可你非要写 “桌布是纯棉的,蓝白格子,上周刚买的,花了三十五块”,这就抢戏了,读者光顾着记桌布了,忘了分手这回事。

    仿写建议:从 “抄作业” 到 “自己写”,别怕起步慢


    刚开始学写细节,别不好意思仿写,就像学骑车先扶着墙,仿多了自然就会了。这几条仿写的法子,照着做,保准进步快。

  1. 找 “接地气” 的范文:别找那些看不懂的,就找写家常事的
    比如汪曾祺写吃的,“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简单吧?你就仿着写你家的蛋:“我妈腌的咸蛋,蛋白不齁,蛋黄油汪汪的,筷子一戳,油就流出来,沾在馒头上,香得人想把舌头吞下去。” 照着他的样子,换你家的蛋,就成你的了。


  2. “换场景” 仿写:把别人写的事儿,挪到你熟悉的地方
    朱自清写父亲 “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是火车站。你换个场景,写爷爷送你去村口:“爷爷牵着我的手,过石板桥时,他走得慢,石板滑,他先迈左脚,站稳了,再拉我过去,桥边的野草勾住他的裤脚,他没在意,眼里只看着我。” 场景换了,那份劲儿留住了。


  3. “拆零件” 仿写:把好句子拆成 “谁 + 做啥 + 咋做的”,再套你的事儿
    比如 “他摸了摸口袋,掏出个皱巴巴的糖,剥开纸,塞给我”,拆成 “动作(摸)+ 物件(糖)+ 状态(皱巴巴)+ 动作(剥)+ 结果(塞)”。你仿写:“奶奶掀开围裙,掏出个热乎的烤红薯,用袖子擦了擦,递到我手里。” 零件换了,架子还在,就不会错。


  4. “加细节” 仿写:找个简单句,往里面加东西,让它胖起来
    原句:“妈妈在做饭。” 太干了。加动作:“妈妈系着蓝围裙,在灶台前转,左手颠锅,右手挥铲。” 加声音:“锅里的菜‘滋啦’响,她喊‘让开点,油溅’。” 加气味:“葱花的香味飘出来,混着酱油的咸。” 加着加着,就成你自己的了。


  5. “仿情绪” 不 “仿句子”:别抄人家的词,抄人家的感觉
    鲁迅写 “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透着冷清。你仿这感觉,写你家的院子:“院里有两只鸡,一只在刨土,另一只也在刨土,刨了半天,啥也没刨着,太阳把它们的影子拉得老长,怪孤单的。” 感觉对了,句子不一样也没关系。


  6. 仿写后 “回头看”:仿完了,问问自己 “这像我写的吗”
    要是写得太 “文绉绉”,不像你平时说话,就改。比如仿写成 “晨曦中的露珠在草叶上闪烁”,太酸了,改成 “早上的草叶上有水珠,太阳一照,亮闪闪的,一碰就掉,砸在鞋上凉丝丝的”,这就对了,像你自己说的话。


    举例:用细节堆出来


    (一)《老座钟》


    我家的老座钟,比我爸岁数还大,红木壳子,漆掉了不少,露出里面的木头,像老人脸上的斑。钟摆 “滴答、滴答” 地走,走得不快不慢,像奶奶说话的调门,稳稳当当的。

    每天早上六点,它准会 “当” 一声,不高不低,刚好把人叫醒;晚上八点,又 “当” 一声,像在说 “该睡觉了”。有回它停了,爸捣鼓了半天,拆开来看,里面的齿轮锈了点,他用煤油擦了,又滴了点机油,摇了摇,钟摆又动起来,“滴答” 声比以前脆了点,像咳嗽好了的老头,嗓门亮了。

    钟面上的玻璃,被我小时候用弹弓打碎过,爸换了块新的,可新玻璃没旧的服帖,边缘总有点松,风大的时候,会 “吱呀” 响,像在跟钟摆聊天。钟顶上摆着个瓷娃娃,是我妈年轻时买的,娃娃的胳膊断了一只,爸用胶水粘了,虽然歪着,倒也没再掉下来。

    现在我们住了楼房,老座钟没带来,留在老家的堂屋里。上次回去,它还在走,“滴答、滴答”,阳光照在钟面上,玻璃反射出光,落在地上,像个小太阳。奶奶说:“它比人靠谱,从不偷懒。” 我摸了摸钟壳,木头被磨得光溜溜的,带着点温乎气,像奶奶的手。

    (二)《巷口的修鞋摊》


    王大爷的修鞋摊,支在巷口的老槐树下,一张小马扎,一个铁皮箱子,箱子里装着锥子、线轴、胶水,乱七八糟,却摆得有谱。他总戴顶蓝布帽,帽檐压得低,露出半截鼻子,天冷时红通通的,像冻住的山楂。

    来修鞋的多是老街坊,把鞋递给他,不用多说,他看一眼就知道咋修。补胶鞋,他会先把破口用砂纸磨毛,磨得 “沙沙” 响,再涂胶水,涂得匀匀的,用手指头按一会儿,说 “晾十分钟”;钉鞋跟,他拿起锤子,“砰砰” 两下,力道正好,既钉牢了,又没把鞋跟砸裂。

    他的手,是双干活的手,指关节粗大,指甲缝里总嵌着黑泥,洗不净,可拿起细针穿线时,比姑娘还稳,线穿过针眼,“嗖” 一下就过去了。有回我去修凉鞋,他正吃午饭,一个馒头,一碟咸菜,放在小马扎上,见我来,赶紧把馒头塞回塑料袋,擦了擦手,说 “马上就好”。

    修完鞋,他不收零头,五块三,就收五块,说 “下次补回来”。下次去,他准记得,多收的三毛钱,要么在鞋上多钉个钉子,要么给鞋边多缝两针,缝得整整齐齐的,像给鞋镶了道边。

    天快黑时,他收摊,把工具一件件放进铁皮箱,锁好,再把小马扎折起来,夹在胳肢窝,慢悠悠往家走,影子被路灯拉得老长,老槐树的叶子 “沙沙” 响,像在跟他说 “明天见”。

    (三)《下雨天的厨房》


    下雨天,厨房是家里最热闹的地方。妈在灶台前忙活,抽油烟机 “嗡嗡” 地转,锅里的排骨 “咕嘟、咕嘟” 地冒泡泡,汤溅在锅盖上,“啪嗒、啪嗒” 的,像小雨点。

    我蹲在地上择菜,豆角上还带着泥,是早上从菜市场抢的,新鲜得很,掐一下,“啪” 地断了,溅出点水。妈说:“多洗两遍,泥多。” 水龙头 “哗哗” 地流,水冲在豆角上,把泥冲下来,顺着水池眼溜走,像条小泥河。

    爸在旁边剥蒜,皮剥不下来,他就用牙咬,“咔嚓” 一声,蒜皮裂了,他用手一撕就下来,蒜味儿窜出来,辣得他皱鼻子,我在旁边笑,他瞪我一眼,把剥好的蒜放在案板上,用刀背一拍,“嘭” 的一声,蒜就扁了。

    窗外的雨下得紧,打在玻璃上 “噼里啪啦”,像在敲鼓。妈掀开锅盖,白气 “腾” 地冒出来,裹着肉香,把眼镜蒙上了,她用手背擦了擦,说 “快好了”。我凑过去看,排骨炖得烂烂的,筷子一戳就透,汤里的胡萝卜,红通通的,像浸在水里的小太阳。

    雨还在下,厨房的灯暖黄暖黄的,把三个人的影子投在墙上,摇摇晃晃的,像在跳舞。爸说:“这雨下得好,地里的麦子该喝饱了。” 妈说:“多炖会儿,烂乎点,你爸牙不好。” 我没说话,闻着肉香,听着雨声,觉得这雨天真好。

发布于 1 天前

免责声明:

本文由 admin 原创发布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汉语写作词汇语言工具书
写作法“并列结构”六种方式方法
写作法“串联结构”
写作法“递进结构”
如何写好段落?
怎么写文章

站点公告

接单管理通告
        为方便各位创作者与客户进行需求对接,请项目需求方以悬赏方式发布您的需求,创作者在悬赏栏目寻找适合自己的项目信息进行接单,感谢各位的配合与支持!              &n...

热门话题

电影语言的语法

照片蒙太奇

新闻制片人

卷号

阶梯式镜头

热门专栏

猪猪侠_阿亮

小导演儿

南门录像厅

电影语言的语法

文案军火库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170454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