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法“并列结构”六种方式方法

admin
admin 请大家共同维护好社区内容!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4 浏览

 “并列结构” 写作法,就是说话、写东西的时候,把几件事儿、几个想法并排着说,谁也不压着谁,谁也不捧着谁,平起平坐,就跟街坊邻居凑一块儿聊天似的,你说你的家长里短,我说我的柴米油盐,听着乱,其实各有各的意思,合到一块儿还挺热闹。

为啥要学这招?因为咱普通人说话、写东西,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要么把事儿说乱了,要么把理讲偏了。并列结构就像给这些零散的想法搭了个架子,让它们站得整整齐齐,读者看着清楚,自己写着也顺溜。


(一)按 “内容类型” 分的并列法(1-5)


  1. 物件并列法
    就是把几个物件并排写,每个物件带点小故事、小感情。比如写家里的老物件,先写爷爷的搪瓷缸,再写妈妈的缝纫机,最后写自己的旧书包,每个物件都扯出点回忆,合起来就是一家子的日子。

  2. 场景并列法
    写几个不同的场景,凑成一个主题。比如写 “夏天的傍晚”,可以写村口老槐树下纳凉的老人,写院子里追萤火虫的孩子,写厨房门口妈妈挥着蒲扇炒菜,三个场景一摆,夏天的味儿就出来了。

  3. 人物并列法
    写几个人,各有各的特点,但都围着一个核心转。比如写 “我认识的手艺人”,写修鞋的王师傅、扎风筝的李大爷、捏面人的张奶奶,每个人的手艺和脾气都写两句,合起来就是市井里的烟火气。

  4. 事件并列法
    写几件事儿,事儿不一样,但藏着同一个理儿。比如写 “那些让我暖的瞬间”,可以写雨天陌生人递的一把伞,写加班回家时路灯下等我的保安,写生病时同事熬的粥,三件事都是小事,凑一块儿就是 “人间值得”。

  5. 感受并列法
    把几种不同的感受摆出来,说清楚为啥会有这些感受。比如写 “读一本书的心情”,可以写刚翻开时的好奇,读到中间的揪心,合上书后的释然,几种感受串起来,就是读书的全过程。

(二)按 “时间维度” 分的并列法(6-10)


  1. 晨午晚并列法
    按一天的时间顺序,写早晨、中午、晚上的事儿。比如写 “家乡的一天”,早晨是菜市场的喧闹,中午是家家户户的饭菜香,晚上是河边散步的人群,一天的光景全出来了。

  2. 春夏秋冬并列法
    写四季的不同,各有各的亮点。比如写 “校园的四季”,春天是教学楼前的樱花,夏天是操场上的蝉鸣,秋天是图书馆旁的落叶,冬天是操场上的雪人,四季轮换,都是校园的回忆。

  3. 过去现在将来并列法
    从过去写到现在,再想到将来,三件事并列。比如写 “我的书桌”,过去是爸爸做的小木桌,现在是带书架的书桌,将来想有个能看星星的书桌,三个阶段的书桌,藏着成长的脚印。

  4. 童年少年成年并列法
    按人生的不同阶段,各写一段小故事。比如写 “与月亮有关的事”,童年是奶奶指着月亮说 “不能用手指”,少年是和同学在月下偷偷聊心事,成年是加班晚归时月亮跟着我走,三段事儿,都是月亮陪着长大。

  5. 年节并列法
    写几个不同的节日,各有各的过法。比如写 “家里的节日”,春节是包饺子、贴春联,端午是包粽子、挂艾草,中秋是摆月饼、赏月亮,每个节日都有仪式感,合起来就是家的味道。

(三)按 “空间维度” 分的并列法(11-15)


  1. 房前屋后并列法
    写房子前后的景象,各有各的趣。比如写 “乡下的家”,房前是妈妈种的向日葵,屋后是爷爷搭的鸡窝,还有墙角爬满的牵牛花,前后一写,家的模样就活了。

  2. 街头巷尾并列法
    写街道上的不同地方,凑成一幅街景画。比如写 “老家的街”,街头是卖糖画的小摊,街中间是老剃头铺,巷尾是下棋的老爷子,街头巷尾一走,全是熟悉的影子。

  3. 城乡内外并列法
    写城里和乡下的不同,或者城里不同区域的对比。比如写 “夏天的两种样子”,城里是空调房里的西瓜,乡下是院子里的井水镇黄瓜;城里是路灯下的广场舞,乡下是晒谷场上的露天电影,城乡一对比,夏天的滋味更浓了。

  4. 室内室外并列法
    写屋里和屋外的事儿,互相呼应。比如写 “雨天”,屋里是妈妈在厨房煎鱼,香味混着雨声飘;屋外是爸爸在修漏雨的窗台,雨滴打在他的草帽上,屋里屋外都是雨天的踏实。

  5. 远近高低并列法
    从远、近、高、低不同角度写一个地方。比如写 “老家的山”,远看像披了件绿袍子,近看是石头缝里钻出来的野花,高处是盘旋的老鹰,低处是山脚淌过的小溪,四个角度一摆,山就立体了。

(四)按 “逻辑关系” 分的并列法(16-20)


  1. 原因并列法
    写几件事,都是同一个结果的原因。比如写 “我爱上跑步”,因为跑步能让我睡好觉,因为跑步时能想通很多事儿,因为跑步时能看到清晨的太阳,三个原因一摆,为啥爱跑步就说清了。

  2. 结果并列法
    写一个原因导致的几个结果,并排说。比如写 “那次暴雨”,结果是村口的路被淹了,结果是田里的玉米倒了一片,结果是邻居家的地窖进了水,三个结果一写,暴雨的影响就全出来了。

  3. 做法并列法
    写几件可以达到同一个目的的做法。比如写 “怎么哄哭闹的孩子”,可以给他块糖,可以给他讲个小故事,可以带他去看窗外的小鸟,三个做法都管用,并列着说更清楚。

  4. 优缺点并列法
    写一个东西的优点和缺点,各说几条,不偏不倚。比如写 “住一楼的好处与不好”,好处是出门方便、能种花草、接地气;不好是夏天潮、隐私少、蚊子多,优缺点一摆,读者自己能判断。

  5. 问题并列法
    写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同一类的。比如写 “小区里的烦心事”,垃圾没人及时清,路灯坏了好几天,健身器材少了两个零件,三个问题一列,小区该咋改进就有数了。

(五)按 “表达方式” 分的并列法(21-25)


  1. 描写并列法
    用几段描写,各写一个方面,合起来是一个整体。比如写 “我的爷爷”,写他手上的老茧(外貌),写他说话慢悠悠的语气(语言),写他给花浇水时的样子(动作),三段描写一凑,爷爷的形象就立起来了。

  2. 叙述并列法
    用几段叙述,各讲一个小故事,都围着一个中心。比如写 “爷爷的善良”,讲他给流浪猫喂吃的,讲他帮邻居修自行车,讲他把菜分给腿脚不便的老人,三个小故事,都是善良的证明。

  3. 议论并列法
    写几个观点,都支持同一个中心论点。比如写 “读书有用”,可以说读书能让人明白道理,读书能让人看到更大的世界,读书能让人在难的时候有底气,三个观点一摆,道理就说透了。

  4. 抒情并列法
    用几段抒情的话,表达对同一个对象的感情。比如写 “我爱家乡”,爱家乡的山,因为它像爷爷的脊梁;爱家乡的河,因为它映着我小时候的影子;爱家乡的人,因为他们总带着热乎气,三段抒情,感情更饱满。

  5. 说明并列法
    写一个事物的几个特点,用说明的方式并排说。比如写 “我家的小狗”,说明它的品种(泰迪),说明它的习性(爱啃拖鞋、见人就摇尾巴),说明它的年龄(3 岁),几个特点一说明,小狗的样子就清楚了。

(六)特殊形式的并列法(26-28)


  1. 问答并列法
    提几个问题,再逐个回答,问题之间是并列的。比如写 “关于成长的几个小疑问”,问 “为啥越长大朋友越少?” 答 “因为大家走的路不一样了”;问 “为啥小时候觉得难的事,现在看挺简单?” 答 “因为自己变强了”,一问一答,道理藏在里面。

  2. 清单并列法
    像列清单一样,把几件事、几个东西写出来,每条都简单明了。比如写 “周末要做的事”,1. 给爸妈打个电话;2. 把脏衣服洗了;3. 去公园晒晒太阳;4. 读几页没看完的书,清单一列,周末的安排就清楚了。

  3. 对比并列法
    把两个相反的人、事、场景并列,形成对比。比如写 “两种生活”,一种是早起赶地铁、挤电梯、对着电脑忙一天;一种是早起看日出、喂喂鸡、坐在院子里喝茶看书,两种生活一对比,各有各的滋味。

    “并列结构” 写作的小窍门


  1. 开头定调子
    开头先把要写的主题说清楚,告诉读者 “我接下来要写几个关于啥的事儿”,比如写 “童年的零食”,开头可以说 “小时候的零食不多,但每一样都刻在脑子里,比如糖画、冰棍、炒瓜子”,这样读者就知道后面要写这三样了。

  2. 段落差不多长
    并列的几个部分,别一个写得老长,一个写得就一句话,看着不平衡。就像搭积木,块头差不多大,搭起来才稳当。比如写三个场景,每个场景控制在两三百字,读起来不费劲。

  3. 用点连接词
    虽然是并列,但也得让读者知道 “这是另一个了”,可以用 “先说… 再说… 最后说…”“一方面… 另一方面… 还有…”“比如… 再比如… 又比如…” 这些词,就像给段落之间搭个小桥,过渡自然。

  4. 结尾收个尾
    写完并列的内容,最后得总结一下,把这几个部分串起来,点明主题。比如写了童年的三种零食,结尾可以说 “现在零食多了,但总觉得没小时候的香,大概是因为那些零食里,藏着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吧”,这样一收,文章就完整了。

  5. 用同一个 “引子”
    并列的每个部分,开头用相似的词或句子,比如写四季,每个段落开头都用 “春天的… 是…”“夏天的… 是…”“秋天的… 是…”“冬天的… 是…”,这样看着整齐,有节奏感。

  6. 按 “轻重” 排顺序
    如果并列的内容有轻微的主次,或者按时间、逻辑有先后,别乱排。比如写 “一天的忙碌”,按早晨、中午、晚上的顺序写,符合大家的认知习惯,看着顺。

  7. 别重复意思
    并列的几个部分,得各说各的,别翻来覆去说一个意思。比如写 “喜欢的水果”,写了苹果的甜,就别再写梨的甜(除非你想对比甜的不同),可以写梨的水多,这样内容更丰富。

  8. 加细节撑起来
    每个并列的部分,别干巴巴地说 “我喜欢 XX”,得加细节,比如写喜欢妈妈做的面条,要写 “面条是手擀的,有点宽,浇上番茄鸡蛋卤,上面撒把葱花,每次我都能吃两大碗”,细节多了,内容就实了。

    注意事项


  1. 别凑数
    不是说非要写三个、四个部分,有多少说多少,没那么多事儿硬凑,写出来就假。比如写 “我的爱好”,你就爱看书和跑步,那就写两个,别硬加一个 “喜欢画画”(其实你根本不画),凑数的东西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来。

  2. 别跑题
    并列的每个部分都得围着主题转,不能写着写着就跑偏了。比如写 “家乡的味道”,写了妈妈做的红烧肉、村口的豆腐脑,突然插一段 “我在外地吃的西餐”,这就跑了,西餐再好吃,也不是家乡的味道啊。

  3. 别太散
    虽然是并列,但得有个 “魂” 把它们串起来。就像一串葡萄,每个葡萄是一个部分,葡萄藤就是主题,没藤子,葡萄就散一地了。比如写三个童年故事,都得和 “快乐” 有关,要是一个写快乐,一个写难过,一个写生气,就成了大杂烩。

  4. 别用复杂词
    并列结构本来就是接地气的写法,别拽文,用大白话就行。比如写 “下雨了”,别说 “天空降下甘霖,滋润着大地”,直接说 “下雨了,雨点噼里啪啦打在房顶上,院子里的花被浇得直点头”,多实在。

  5. 别忽略感情
    并列的内容不光要摆事实,还得带点感情,不然写出来像说明书。比如写老物件,别只说 “这是个搪瓷缸,红色的,上面有字”,得说 “这缸是爷爷当兵时用的,现在掉了漆,但我每次摸它,都觉得能摸到爷爷年轻时的样子”,有感情才动人。

  6. 别写太乱
    顺序可以灵活,但不能乱到让人看不懂。比如写 “做饭的步骤”,总得按买菜、洗菜、切菜、炒菜的顺序写,要是先写炒菜,再写买菜,读者就晕了。

  7. 别写太短
    每个部分得有点内容,别一句话就完了。比如写 “喜欢的三个季节”,春天就写 “春天好”,夏天写 “夏天热”,秋天写 “秋天凉”,这跟没写一样,得加细节,让每个部分立起来。

  8. 别和 “总分总” 混了
    并列结构是几个部分平级,总分总是先总说,再分说,最后总说,虽然有时候会用到并列的分说,但整体结构不一样。别写着写着把并列写成了 “先定个大主题,再分点解释”,那就跑偏了。

    仿写建议


    学写作,仿写是个好办法,就像学走路,先看着别人怎么走,再自己试试。用并列结构仿写,按这几步来,保准能学会。

  1. 先找范文拆一拆
    找一篇用并列结构写的短文(最好是大白话的),看看它写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的啥,开头结尾咋写的,用了啥连接词。比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就是典型的并列,你可以拆开来分析,每个部分的结构、内容、感情是啥样的。

  2. 换个主题套一套
    把范文的结构扒下来,换个自己熟悉的主题。比如范文写 “校园的四季”,你就仿写 “家乡的四季”,范文写了四个季节的景物,你也写四个季节的景物,开头结尾也模仿着来,先保证结构对。

  3. 加自己的细节改一改
    仿写不是抄,得把自己的经历、感受加进去。比如范文写 “夏天的蝉鸣”,你可以写 “老家院门口那棵老槐树上的蝉,从早叫到晚,中午热的时候叫得最欢,爷爷总说‘这蝉是在喊 “热死啦” 呢’”,加了自己的场景和对话,就成自己的东西了。

  4. 从少到多练一练
    刚开始别贪多,先写两个并列的部分,练熟了再写三个、四个。比如先写 “我喜欢的两种水果”,再写 “我喜欢的三种花”,慢慢找到感觉,写起来就顺了。

  5. 写完自己读一读
    读的时候看看有没有跑题,有没有重复,有没有不通顺的地方。比如写 “周末的三件事”,读的时候发现写第二件事时扯到了上周的事,赶紧删掉;发现两个部分都写了 “吃零食”,就把一个改成 “看电影”,保证每个部分不一样。

  6. 跟身边人唠一唠
    把写的东西念给家人、朋友听,问问他们 “能不能听明白我写了几件事”“觉得哪段最有意思”,别人的意见能帮你发现自己没注意到的问题,比如 “你写的三个场景,我觉得第二个没说清楚”,你就可以再加点细节。

  7. 多改几遍磨一磨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第一次写可能有点糙,改的时候调整一下顺序,加几个细节,换几个词,比如把 “今天天气好” 改成 “今天太阳暖洋洋的,风一吹,树叶沙沙响,让人想躺在草地上打个滚”,一下子就生动了。

    举例


例文一:《我家的三个 “老伙计”》


我家有三个 “老伙计”,都是跟着爸妈过了大半辈子的物件,看着旧,却比啥都金贵。

第一个是爷爷留下的藤椅。椅子腿磨得光溜溜的,藤条有的地方松了,妈妈用布条绑了绑,倒更结实了。夏天的时候,爸爸总爱在藤椅上躺着,摇着蒲扇打盹,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脸上,藤椅也跟着轻轻晃,像在哼一首老曲子。我小时候总爱趴在椅子边上,听藤条 “咯吱咯吱” 响,觉得那是爷爷在跟我说话。

第二个是妈妈的缝纫机。黑色的铁架子,上面的漆掉了不少,露出银灰色的铁,看着笨笨的,却绣出了我从小到大的衣裳。妈妈踩踏板的时候,“咔哒咔哒” 的声音能盖过电视声,她的手在布上飞,一会儿就变出个小口袋,一会儿又缝出朵小花。现在我穿买的衣服多了,缝纫机不常用了,但妈妈总说 “留着,万一哪天想给你缝个啥呢”。

第三个是我家的老钟。挂在客厅墙上,圆圆的表盘,指针走起来 “滴答滴答”,从早到晚不停歇。小时候我总盯着它看,盼着指针快点走到放学的时间;后来上了中学,熬夜写作业,听着钟声就不觉得孤单;现在工作了,偶尔回家,听到 “滴答” 声,就觉得心里踏实 —— 这声音,跟我长大的每一步都合着拍呢。

这三个老伙计,没一个值钱的,但它们在我家待着,就像家里的一员,看着我们过日子,也陪着我们过日子。

例文二:《小区里的三个 “固定节目”》


我们小区不大,但每天都有三个 “固定节目”,少了哪个,都觉得少点啥。

早上七点,楼下的健身区准热闹。张大爷的太极剑耍得 “呼呼” 响,李阿姨和几个老太太跳广场舞,音乐放得老大,连楼上的我都能跟着哼两句。最有意思的是王爷爷,他不跳舞也不打拳,就推着轮椅上的老伴儿,一圈圈在旁边转,嘴里念叨着 “你看她们跳得多带劲,等你好点了,咱也来凑个热闹”。阳光刚爬过楼顶,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看着就暖和。

中午十二点,快递柜那儿准排着队。上班族中午回来取快递,手里拎着饭,一边等一边扒两口;宝妈们推着婴儿车,孩子在车里咿咿呀呀,她们就聊着 “哪家的尿不湿打折”;还有大爷大妈,取着儿女寄来的保健品,脸上笑开了花。快递小哥穿梭在人群里,喊着 “谁的快递到了”,声音混着饭菜香,是中午独有的热闹。

晚上九点,小广场上准是孩子们的天下。刚会走的宝宝在爸妈怀里摇摇晃晃,大点的孩子追着跑,笑声能传到楼上去。有个卖气球的大爷,每天这个点来,红的、蓝的、长耳朵的兔子气球,在路灯下飘着,像一串会飞的星星。孩子们围着气球转,大人在旁边聊着天,直到大爷收摊,孩子们才恋恋不舍地被拉回家,小广场慢慢静下来,只剩路灯照着一地的影子。

这三个节目,不惊天动地,却把小区的日子串得满满当当,让人觉得,平凡的日子也挺好。

例文三:《三种让我想起你的瞬间》


分开三年了,你好像走了很远,但总有一些瞬间,让我突然想起你,就像你还在身边。

吃火锅的时候会想起你。你总爱点鸳鸯锅,说我不能吃辣,自己却偷偷往我的麻酱里加小米辣,看着我辣得直吐舌头,你就笑得前仰后合。现在我也常吃火锅,点了鸳鸯锅,却没人往我碗里加辣了,麻酱总觉得少点啥味道,大概是少了你的笑声吧。

下雨的时候会想起你。以前下雨没带伞,你总会从隔壁班跑过来,把伞往我手里一塞,自己淋着雨跑回教室,回头还喊 “别感冒了”。现在我包里总带着伞,下雨的时候撑着,看着雨打在伞面上,就想起你跑远的背影,校服后背湿了一大片,像幅深色的画。

听到周杰伦的歌会想起你。你是周杰伦的铁粉,耳机里永远在放他的歌,还逼着我学唱《晴天》,说 “学会了就教你打篮球”。后来我学会了,你却转学了。现在耳机里放着《晴天》,前奏一响,就好像看到你坐在操场边,晃着腿,嘴里哼着歌,阳光照在你头发上,亮闪闪的。

这些瞬间,像藏在日子里的小钩子,时不时勾一下,让我知道,有些人就算分开了,也一直住在回忆里。

发布于 1 天前

免责声明:

本文由 admin 原创发布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写作法“串联结构”
写作细节心法
如何写好段落?
怎么写文章
写作法“递进结构”
汉语写作词汇语言工具书

站点公告

接单管理通告
        为方便各位创作者与客户进行需求对接,请项目需求方以悬赏方式发布您的需求,创作者在悬赏栏目寻找适合自己的项目信息进行接单,感谢各位的配合与支持!              &n...

热门话题

音乐剪辑

串联结构

侧跟镜头

生活制片

副摄影师

热门专栏

文案军火库

辉哥来了

小导演儿

制片花卷

马可思李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170454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