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节拍:怎么设计和挖掘这些节拍,怎么把握和使用这些节拍。
故事结构关系主要分五条:
1.故事-幕-事件序列-场景-节拍(你不能直接用这个结构去创作,因为后面还有四条结构线。最后这五条结构线,互相作用才能拧成一股故事之绳)
2.故事脊椎:变化的自觉欲望 and 作为故事脊椎的不自觉欲望
3.人物弧光
4.激励事件部分-进展纠葛部分-危机部分-高潮部分-结局
5.正面价值-矛盾价值-相反价值-否定之否定价值
一、故事-幕-事件序列-场景-节拍
二、故事脊椎
场景中一个一个节拍接连裂开
节拍表是对一个场景的审查,一个个节拍是这个场景里裂开的一个个鸿沟,裂开在主人公真实的内心的渴望前面
节拍表是对一个场景的审查,一个个节拍是这个场景里裂开的一个个鸿沟,裂开在主人公真实的内心的渴望前面
故事的结构单元和故事材质密不可分
故事材质就是——鸿沟——即“主观期望vs客观现实”,是我们人生的真相显现。(我们在观看故事时产生的体验,就源于这种故事材质的魔力。故事靠这种材质揭示了这一真相,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可以安全投射的人物。这个人物会在不断裂开的鸿沟前,做出越来越符合他内心真实渴望的行为)
这些场景里裂开的一个个鸿沟,构筑了一个场景。这一些节拍中的鸿沟,揭示并构建了场景事件中裂开的一个更大的鸿沟。
场景中的鸿沟,是整个场景里的(主观期望vs客观现实),这个场景的鸿沟,是由一个个节拍中细小的“主观期望”和“客观现实”的变化所揭示的。
场景的鸿沟由节拍的鸿沟揭示,节拍的鸿沟组建了场景的鸿沟。
所以节拍单元,和场景单元,其实都拥有这一材质,这就是故事材质。这一材质,在不同单元中起到了相同作用和不同分量,并且互相关联。
主人公面对这一个个节拍中裂开的鸿沟,所采取的行为,就揭示了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而随着一个个场景中裂开的鸿沟,主人公的选择将形成事件,而事件终将形成故事,故事将揭示出一个与目前截然相反的,真实的主人公。主人公才不得不面对自己不愿意承认的“不自觉欲望”。
这一过程,就叫作故事脊椎。
三、人物弧光
而这一过程所显现的动态人物,就叫做“人物弧光”。
找到并创作出人物的“两难困境”中的选择
人物性格真相在人处于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其选择便越真实地体现了人物的本性。
要给的两难困境,如同样的两善之间,他必须选择舍去什么,得到什么。
譬如“家庭的幸福”和“自我的实现”,怎么选?他在二者之间的选择,带来了结构,也揭示了人物。
人物弧光和节拍的关系也是“广大”与“精微”的关系。
用《绝命毒师》作案例
观众看故事看到的是“一个化学老师得了癌症,希望通过制毒给家人留一笔钱。他一步步隐瞒家人、解决敌人、建立团队、打开市场、获得原材料,最终与另一群毒贩同归于尽。”
这些东西是明面的,很多人写故事就只写这些。这里面没有人。只有人物,没有真人。什么是真人?是人物自己都没察觉到的自我。
节拍里都藏着“鸿沟”。都藏着“主观期望”和“客观现实”之间永远无法达成的平衡。是对人生真相的比喻和揭示。
这就是故事材质。
这种材质在节拍中有,在场景中有,在事件中有,在故事中有。
但驱动人物产生从开始,到结局的每一个节拍,都是他的自觉欲望:“为了家人”、“为了安全”、“为了获得原料”……这些自觉欲望,构成了故事明面上的故事脊椎,因为他的言行都是围绕这方面产生,但其实是假的,真正驱动人物的是其“不自觉欲望”。
故事冲突分为三个层面(内心冲突)、(个人冲突/即亲友之间)、(个人外冲突/社会、圈子、团体等/),只要和一个冲突层面进行了一组完整的互动,就算是一组节拍。
这个节拍如下
主观期望:老白(即男主)期望好好感受自己的生命中的点滴
于是产生了行为
行为:起床健身
客观现实:曾经的荣耀映入眼前,激起了他的反省
反应:他停止了健身,低头看了看脚下,摆弄着脚踏机
这就是一个节拍。到了成片里,只是几个镜头,很快剪过去了。其实已经在观众意识不到的思维中裂开了一个鸿沟。
四、激励事件部分-进展纠葛部分-危机部分-高潮部分-结局
激励事件是打破了主人公生活平衡的事件,在此之前,无论生活好与不好,他都会维持这种平衡。激励事件除了会激起主人公的一个自觉欲望外,还会激起一个不自觉欲望。
进展纠葛中包含许多个不归点,只要一旦跨过这个不归点,他就永远回不到原来的平衡当中。
危机就是两难选择,他必须在两难困境中做出选择。这种选择证明了他的本性。
高潮,只有一个作用。提炼意象,形成情感。是故事价值的原型最为暴露的阶段。
结局,是为了让所有的节拍能有一个最为合适的消逝点,或者用透视学的“灭点”一词也很合适。这个灭点,引导观众的情绪看到故事之外的内容,一下子无法收回。
这些没办法直接由节拍构建的,因此需要先有故事-幕-序列-场景-节拍,以及故事脊椎(变化的自觉欲望和不自觉欲望),以及人物弧光(一步步揭示这个人物的深层本性),这三条结构关系。
五、正面价值-矛盾价值-相反价值-否定之否定价值
这五条结构关系拧成了故事,拧得越紧,故事越扎实。
但这五条结构,全都依赖一种材质——故事材质
故事的材质:故事诞生于主观期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鸿沟。
注意这里的术语差别,很重要!
平常大家用的剧作术语是“欲望”、“动机”,敌对力量叫“障碍”、“对手”。有着很强的英雄主义色彩。
这里的术语是“主观期望”和“客观现实”。
这是一种带着反思精神的故事材质。这种反思精神的材质,直接决定了故事的质量。决定了用这套体系进行故事创作,和其他惯例创作的区别。
所以创作时,无论如何,请带着这种反思精神,而不是带着欲望和动机。
节拍可以是单独的术语,但不是单独的效用。它是构建这五条结构关系的最小单元。是故事材质拧成的最小的纤维。
我把“节拍”放到这些内容中讲,是因为太多人喜欢靠名词解释来掌握知识了。觉得可以解释这个名词了,就是吃透这个概念了。
越是具体的事,越用抽象讨论抽象越没用,进了芝诺悖论的圈套。
就得放到情景关系中去看,看它发挥了什么作用。才能掌握它怎么用。
============
这个场景的节拍表如下
#场景一 室内 沃尔特怀特家
节拍1
主观期望:老白(即男主)期望好好感受自己的生命中的点滴
(于是产生了行为)
行为:起床健身
客观现实:曾经的荣耀映入眼前,激起了他的反省
反应:他停止了健身,低头看了看脚下,摆弄着脚踏机
节拍2
主观期望:老白期望跟过往的生日一样
“谢谢”
老白的行为:感谢+疑惑
客观现实:发现盘中的培根和往年不一样
老白:“这是?”
妻子:“这是素培根,不管你信不信,零胆固醇的。”
妻子的反应:解释
老白拿着素培根在鼻子下闻了会儿
节拍2
主观期望:妻子期望知道老白一天的打算
“你觉得自己大概几点能到家?”
行为:掌握他的时间
客观现实:老白的生活没有任何变化
老白:“老时间”
老白咬了口素培根,又放下来,重新审视着这种不符合期望的食物
反应:隐藏,即隐藏自己对这种经济越来越紧张,且没有变化的生活的不满
妻子:“你工作到五点就行了,我不希望他又缠你一整晚。你的工资只给到五点,你工作到五点,这就行了。”
节拍3
主观期望:老白期望靠隐忍,维持这种稳定的日子
老白的行为:隐忍
儿子:“生日快乐”
老白:“谢谢”
妻子:“你又起晚了”
儿子:“又没热水了”
妻子:“我有个建议,你以后每天早上第一个起来,就可以第一个用热水。”
儿子:“我也有个建议,为什么不买个新热水器?”
客观现实:儿子谈到的话题动摇了自己的期望
老白:咳嗽
妻子反应:关心老白,转移话题
妻子:吃过止咳药没有?
老白:吃过了,我觉得好多了
节拍4
主观期望:儿子期望吃到真正的培根
儿子:这是什么鬼东西?
儿子的行为:拒绝
老白:素培根。我觉得我们该注意胆固醇了。
老白的反应:掩饰——老白掩饰着家庭财务困难的局面
儿子:别给我这个,我要真培根
妻子:吃了
儿子:这闻上去就像创口贴
妻子:给我吃了
妻子的反应:命令
节拍5
主观期望:儿子期望和父亲套近乎
儿子:成为老人家感觉怎么样?
儿子的行为:玩笑
客观现实:已经陷入中年危机的老白对衰老很敏感
老白:“当个小屁孩感觉怎么样?”
儿子:“不错”
老白说:“赶紧吃吧”
反应:体贴,老白很体贴自己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