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般由三幕构成,幕由多个序列构成,序列由多个场景构成,场景由节拍构成。即故事>幕>序列>场景>节拍。
也就是说节拍是银幕故事写作的最小单位。
从故事到节拍,这一过程就等同于我们创作一个剧本故事。先有了一个创意(故事),构思它的开端、发展和结局(三幕),确定每一幕的大情节(序列),把每一个大情节分为若干个场景叙事元素(场景),最终完善场景内的叙事节拍。
也就是创意>梗概>简纲>详纲>剧本。
节拍是指人物行为中动作/反应的一种交流。比如男孩拥抱女孩,女孩挣脱开。拥抱与挣脱,构成动作与反应,这就是一组节拍。
男孩在排练室打鼓,被老师叫停呵斥,也是一组节拍。
在一场戏中包含了多个节拍,构成多个层次,但初学者往往写一两个节拍就写不下去了,冲突未累加,逻辑出问题,甚至把故事写成了流水账。
在创作剧本时,节拍是用来设计场景的。
场景即为一个段落,发生在哪个场所,出现了哪些人物,引起了什么冲突。
场景是最小单位,即这一段落发生在哪个场所,出现了哪些人物,引起了什么冲突。
每一个场景都有一个戏剧目标,即我们设计这一场戏的目的。我们要避免写出一个平铺直叙,只是纯粹静态展示的场景;相反,我们要让每一个场景都成为一个细微、适中或重大的转折点。
一个精彩的场景由多个有效节拍组成。节拍的重要作用就是调控一个场景的节奏和目标准确,使之流畅有效。新手在写作时往往忽略节拍作用,把场景写得干瘪。
缺乏有效节拍无法构成目标明确的场景,场景失去意义直接影响了序列及幕的整体节奏。
集中分析电影中的一场戏,比如《爆裂鼓手》的开场,在一场戏中分析他的节拍,这在麦基的《故事》中有明确的方法论,他分为五点,分别是确定冲突、标注开篇价值、将场景分解为节拍、标注结尾价值并比较开篇价值、审察节拍并定位转折点。
如果说幕结构设计是编剧的基础能力,那么节拍写作才是最能体现编剧能力的地方。
是因为节拍就如同建筑的一块砖,结构就是图纸。图纸设计得再漂亮精美,但你不会砌砖,就永远无法完成这座建筑。
----------------
比如在描写一个爱情场景。烛光晚餐,俊男美女相对而坐,水晶酒杯晶莹剔透,四目闪烁,犹如露珠。柔和的晚风轻撩窗帘,肖邦的小夜曲在背景中回荡。这一对恋人隔着餐桌,互相抓住对方的手,四目相对,眉眼传情,喃喃低诉:“我爱你,我爱你……”
这是一个无法表演的场景,也没有节拍可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写一个爱情场景?
正如一开始有提到过,行动所包括的动作和反应就是节拍。把目标转换成行动,而不是静态的场景。比如让两个人去换汽车轮胎。把爱情场景写成一个两人如何处理车胎爆胎的问题。让所有的对白和动作都是关于千斤顶、扳手、毂盖和螺母的。
“我来帮你!”
“把那个递给我一下。”
“在哪儿?”
“当心!别弄脏了你的手,还是让我来吧。”
这里的对话节拍自然就成为了帮助与拒绝,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含情脉脉,远比两个人坐在餐厅四目相对更能表达场景目标。如果是一场强冲突性的场景,确认节拍的意义就变得更为重要了。
----------------
阿拉伯人
里克
伊尔莎